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深刻揭示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引导了解放区文艺的时代走向,实现了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歌剧《白毛女》其艺术审美性通过本身所特有的历史价值来塑造,通过人类审美意识,艺术的真善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来表现。  相似文献   

2.
张束 《老年教育》2008,(9):13-14
1944年,著名歌剧《白毛女》由鲁艺在延安首演之后,很快就演遍了各个部队和广大解放区。这出戏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3.
1945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曲的歌剧《白毛女》。该歌剧一经上演,就在当时的延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标志着中国首部新歌剧的诞生。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讲述了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重获新生的真  相似文献   

4.
2003年1月5日《中国青年报>上一则题为《“白毛女”罗昌秀辞世》的消息称:“2002年12月31日,大型歌剧《白毛女》主人公的原型、80岁高龄的四川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去世……”笔者认为,罗昌秀并非“白毛女”的原型。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1945年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各种艺术形式的《白毛女》陆续出现,至今已六十年了,仍风行不衰。  相似文献   

6.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创作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作品,开启了中国式歌剧新的篇章,许多优秀唱段均出自于该剧之中。其中经典唱段"杨白劳",刻画了一个在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农民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在音乐上,盖唱段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戏剧性冲突,歌剧特征比较明显,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议歌剧《白毛女》唐春梅一、“帐”的牵连:《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写杨白劳躲帐;第二场写黄世仁、穆仁智逼帐,两场戏都围绕着“帐”而展开.“帐”是“白毛女”选场的结构线索,喜儿被逼卖、被侮辱、逃进深山.变成了“鬼”,杨白劳痛不欲生,喝卤而死,又都和“帐”...  相似文献   

8.
丁力宁同学问:《白毛女》作为中国歌剧成型的标志,有什么特点?《白毛女》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步形成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内容上,《白毛女》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10.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发展史中第一部真正建立在自己民族音调基础上的,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尖锐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现实主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演唱方法经历了王昆的"土嗓子唱法"、郭兰英的"戏曲唱法"到彭丽媛的"中西结合唱法"的演变。三个不同的喜儿角色的演唱特点折射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唱特点,这也大致勾勒出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不能听任错误思潮蛊惑青年《中流》1995年第10期登载了一组为纪念《白毛女》创作并演出五十周年的文章,有余飘、王连登的《这个戏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文艺——毛泽东、周恩来论<白毛女>》、万斋的《(白毛女)——中国民族歌剧的太阳》、王畅的《论歌剧(白毛女)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嘉怡 《音乐世界》2021,(1):46-53
诞生于1945年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民族歌剧作品,讲述了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欧洲大歌剧最早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至19世纪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实际上,我国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最早的歌舞剧雏形源于汉代的"百戏",而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歌剧是从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在我国20世纪出现。我国第一部大型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民族新格局"的模式。而继《白毛女》问世之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嘎达梅林》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相继产生,同时我国还引进《茶花女》、《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来了我国歌剧的繁荣局面。歌剧《江姐》在这一黄金时期应运而生。无论是从其创造的时期还是从题材内容来看,歌剧《江姐》都在我国现代歌剧剧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歌剧《江姐》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和研究了其演唱风格,旨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娜  王远丹 《现代语文》2006,(12):78-78
一、原型、民间原型和歌剧《白毛女》 原型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对原型的鉴别至今尚有不少争议,笔较赞同陕师大的李继凯教授在《民间原型的再造》一中的阐述:“‘民话雏形’较为准确的揭示了‘原型’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并且较中国化。”故而李继凯教授在中应用“民间原型”这一概念,它可以“较全面的包括民间的生活原型、风俗原型、信仰原型、环境(生态)原型等,既避免了过分强调‘神话’而导致的‘泛神话主义’,又可尽量避免了学批评的‘考古癖’”。在此,笔借用“民间原型”这一术语试图中国化地使用“原型批评”这一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绚 《文教资料》2010,(23):98-100
人民音乐家马可创作出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堪称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激励了中华民族几代人,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他的作品体现着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标志着成熟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新歌剧样式的诞生。该歌剧描述了革命年代农民与地主恶霸的斗争场景,着眼于小人物命运的描写,批判对象却由个人上升到整个阶级,不失其刻画的深度。歌剧《白毛女》所描述的故事场景不仅建构起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革命集体记忆,同时也突出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1月27日至12月12日,"歌剧讲堂满庭芳——2013年闵行区中学生歌剧艺术欣赏会"在上海城市剧院展开。来自全区50所学校的近2万名中学生,再度开启一年一度的高雅艺术之旅。本次活动共安排了18场演出,由上海歌舞团演员领衔主演,中学音乐教材中的中外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卡门》《猫》《剧院魅影》《白毛女》《江姐》等一一呈现。演出现场,艺术家们讲演结合,让中学生认识和了解歌剧,学会欣赏并喜爱歌剧艺术。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最早取得的可喜成果之一。它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现代文学史上建立了功勋,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荣誉。《白毛女》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为背  相似文献   

20.
《白毛女》的歌剧、电影、舞剧是我国不可多得经典之作,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获得了众多奖项。笔者从音乐鉴赏的角度对《白毛女》音乐进行分析,认为三种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