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陕北音乐是陕北区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因饱含浓厚的黄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风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陕北音乐既传承了黄河中上游文明的精髓,又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精华,是我国民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以“区域”“民俗”和“音乐”为出发点,以区域民俗为研究基础点,对陕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分布、文化构建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该书作者通过运用较大篇幅和较多案例来论述陕北音乐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分布情况等内容,对陕北音乐文化中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民俗、信仰和方言基础等进行了综合性论证。另外,该书在写作范式和写作立意方面均超越了同类文化研究理论,确立了独特的陕北音乐文化理论研究方向,为我国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始终伴随着农耕文明发展而不断延伸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春牛"文化.我国渊远流长的"春牛"民俗事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该文以广西各地"春牛"民俗为研究指向,探讨其蕴含的农耕稻作文化与原始图腾祟拜内涵.  相似文献   

3.
音乐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交流,"丝绸之路"的"凿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输送新鲜血液,造就多样形态,融合发展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大致经历了秦汉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三个阶段,西乐东渐促使宫廷雅乐衰微,各民族乐器的共存催生了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让更多的音乐形态和形式发挥发展起来,最终极大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模式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走西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其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属性、人文本质等方面进行探讨,对这一时期蒙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西口文化"以及二人台音乐的渊源关系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认为"西口文化"本质上是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在历史的发展中,探讨这一文化现象,对于进一步加深北方草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认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全面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本文以"L-36簧笙"为研究对象,将文献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论的基石,结合音乐史学、音乐传播学以及音乐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L-36簧笙"在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笙音乐文化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厘清"L-36簧笙"与中华优秀传统笙音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当代笙音乐文化生存状态、对社会教学与乐器传承发展以及对当代笙音乐作品创作的意义,拓展和充实"L-36簧笙"与传统笙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为"L-36簧笙"的社会功能价值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与个案实践文本,让更多的人关注笙音乐.  相似文献   

6.
民俗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民族民俗音乐活动研究、民俗音乐研究范围界定、民俗音乐的研究意义等方面。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利用地方志所蕴藏的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料,以整理文献的方式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来探索音乐在岁时节日风俗活动中的具体形态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革新都对未来西方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在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建树。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是在"新艺术"基础上的又一次革新,人们提倡"人文主义",音乐创作不再局限于古板的宗教性音乐,民俗音乐作品大量出现,音乐理论学家对复调音乐进行发展和变革,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复调音乐作品。卓越的音乐成就,促进了未来西方音乐的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音乐文化的开端。笔者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来剖析这一伟大的音乐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林郡音乐历史悠久,并有大量音乐史料存于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中,涉及各个朝代音乐文化与民俗活动之发展,对这些史料进行剖析,研究朝代更替间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更为全面的理解广西地区的音乐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营造气氛,是音乐表达戏剧的作用之一,是为具体的戏剧情节建立起一个真实的世界。歌剧《原野》不仅建立了"原野"这一自然背景,同时塑造了一个饱含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民俗情境。本文认为,《原野》中建立的民俗情境在"音乐如何表现戏剧"以及"艺术创作如何表现民族性"这个永恒的问题上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丽水区域的“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传承、衍变、发展至今,已形成不同的表现形态,并具有一定的民俗音乐品位和层次。挖掘、搜集、整理、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跨界音乐"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跨界音乐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代表性.跨界音乐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受人们喜爱的新乐种.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本文从跨界音乐的起源、定义及特点和分类为出发点,对跨界音乐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12.
江鸿燕 《学子》2014,(1):19-19
【正】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够通过民俗文化来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体现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习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着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从小班开始了解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培养幼儿的...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社会群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的文化事象,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物,它不可能脱离生态环境孤立存在,而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不断演变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正是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活化石.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特别是在无文字的民族或村落里,民族民间音乐是叙述历史、传授知识、教化人伦、交朋结友、祭祖祈福等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既是一种民俗形式也是一种民俗内容,深深地寄寓了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心理情结.因此,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文化生态学的考察,对现代音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对应,海上也有一条音乐的"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音乐成为跨越国界、超越语言传播交流文化的媒介。这条路贯穿起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广阔地域上的音乐文化元素,体现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精神,音乐和音乐文化不可或缺,要做好"一带一路"音乐的教育、传播与创新,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融合,让音乐融入"一带一路"主题,不断提高海上"丝绸之路"音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不仅是对音乐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自我认识的提升和对音乐精神的探索.缺乏内在精神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是不会有长远发展的."剑桥式"音乐教育的发展举世瞩目,培养出大批世界顶尖音乐人才,这与其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剑桥式"音乐教育理念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合理设置音乐课程,发展可转移音乐教育,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并发展文化自信,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非遗"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力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本土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本土院校为例,就如何发挥地缘优势,结合地方音乐资源,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探讨国家级非遗"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传承和发展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岭南民俗音乐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民俗艺术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精品。岭南民俗音乐风格独特,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且不失优雅,令听者产生轻松、愉悦之感。岭南民俗音乐目前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已经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岭南民俗音乐在民间延续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其主要的存在价值在于其乡土文化的定位而在区域范围内所发挥的社会价值。基于当代的社会环境,岭南民俗音乐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依然非常有助益。本论文针对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地方本科高校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面临生存发展困境,面对自身发展及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双重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必然要选择立足地方、办学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应对接地方音乐需求,加强区域音乐研究,做好统一特色教学理念、特色音乐课程设置、特色音乐教材编写,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人才培养,形成地方高校特色音乐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看中国传统音乐的民俗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民俗,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总是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文章通过简要地分析音乐与民俗的关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具体表现,进而简要地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民俗本质。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太平洋音乐人类学会议之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音乐习得》五篇论文的中心理念是音乐人类学中有关文化与音乐的"变迁"与"覆盖"的问题,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总结和反思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