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师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 ,现在谁归纳总结一下?生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 :谁能从概念中找出关键性的字、词?生 :“相关联”“相对应”“比值”。师 :既然概念清楚 ,那又该如何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呢?生 :第一 ,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的量。第二 ,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是否一定。师 :根据刚才的总结 ,你能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吗?…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六年级数学P62—63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1-3题。【教材简介】教材通过表中数据,首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是相互关联的变量。其次,引导学生探索这两种变量变化的规律,并用数量关系式揭示其规律,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学生逐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课本第十二册第35页例8。案例一师: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利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3.圆的半径和周长。4.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学生一一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说明,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下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工厂…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六年级数学P62—63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1-3题。【教材简介】教材通过表中数据,首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是相互关联的变量。其次,引导学生探索这两种变量变化的规律,并用数量关系式揭示其规律,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学生逐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很多,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决一些问题。【例题】四边形ABCD被AC、BD分成了甲、乙、丙、丁四个部分,已知AE=30厘米,CE=60厘米,BE=80厘米,DE=40厘米,求丙、丁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是甲、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的多少倍。  相似文献   

7.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正反比例实例的纸)谁能很快判断表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自由表达(重点说明判断的依据)。师:我们曾经从“数”的角度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简单地说,比值一定成正比例, 积一定成反比例。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把有正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图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做数学”从“形”的角度继续学习正反比例意义(幻灯片1),相信你一定会有新发现。(出示活动要求幻灯片2)  相似文献   

8.
比例的意义是指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等式,例如:a:b=c:d。正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关系式为,y/x=k(一定)。反比例的意义强调“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它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关系式为:x×y=k(一定)。 正、反比例的意义与比例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在正比例中,一种变量中的数值确定之后,另一种变量中,就有相应的确定数值与之对应,由y/x=k(一定)可列表为:  相似文献   

9.
【第075题】比值能否用百分数表示?(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王琼芳老师供题) 【解答综述】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表示具体的数量。通常,可说甲数是乙数的75%,但不能说红彩带比黄彩带长0.75%米。比值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分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和不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表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如“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可以说成“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00%”;  相似文献   

10.
"正比例意义"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P62--63)的内容,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减少了语言描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  相似文献   

11.
漂亮的“回马枪”【案例】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我紧扣课题杀了一个“回马枪”:师:36=12,为什么说它是个比例?生:因为它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师:联系前面学习比的知识,从这个式子你想到什么?(这一问,就像石块投入湖面,激起学生思维的阵阵涟漪)生:这个式子,表示比的基本性质。生:也表示把一个比化简。师:如果把等号后面看作一个分数,从这个子你又想到什么?生:是3与6的比值。师:如果把等号前、后都看作一个分数,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热烈的争)生:把等号前后都看成分数时,就表示了…  相似文献   

12.
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一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二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判断必错无疑。例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吗?有些同学由于受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的影响,马上联想到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也越大。而不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为定值,于是立即下结论: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事实上这个结论是错的。虽然面积随着它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但还要看它的比值是否为定值。因为圆面积半径=πr2r=πr,当r变化时,πr也随着变化,所以πr不是一个定量。由此可知,圆的面…  相似文献   

13.
【课前慎思】“正比例”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第二课时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变化的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化的量,认识了相关联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变化关系,学生经历了在问题情境中借助直观具体的生活现象感知变量,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过程,知道两个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正比例的意义由于它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商一定)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典型的材料中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正确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是我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教时的打算。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5.正比例》例1、例2。教学要求: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反)比例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正比例、第15页反比例概念)依据概念的表述及教参,在教学生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里笔者认为:条件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有多余之嫌!一、如何界定“相关联”对于“相关联”,在这一概念中的具体含义,教师们见解不一。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小辞海》     
【比】比较两个同类量 a 和 b 间的关系时,如果以 b 为单位来度量 a,称为 a 比 b,所得的数 k 称为“比值”,记为 a:b=k 或 a/b=k.“:”是比号,比号前的量称为“比的前项”,比号后的量称为“比的后项”.【比例】当两个比 a:b 和 c:d 的比值相等时,称这四个量 a,b 和 c,d 成比例,记作 a:b=c:d.  相似文献   

17.
季敏 《良师》2002,(10)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如果它们的商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它们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第二,设未知数为X。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式。第四,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考】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我们知道,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种重要的函数。  相似文献   

19.
1.根据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数,判断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振兴炼钢厂第二车间炼钢(2)小强带5元钱买文具2.选择题。下面哪一个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x+y=5 y/x=5 y=5x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和比值是3.14/1=3.14 6.28/2=3.14 12.56/4=3.14……(思考后依次回答)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教学过程】一、获取信息,初步感知1.回顾旧知任务驱动:同学们,对于路程、时间和速度,你们有哪些认识?生: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生:我知道怎么比快慢。如果时间相同就比路程,如果路程相同就比时间,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等,可以求出速度再比。生:我知道速度的单位是很特殊的,它里面不仅有路程还有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