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美感,是愉悦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论的艺术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也就是课堂美感。在课堂上挖掘出学科美感因素,激发学生美感心灵,把学生领入美的世界,让他们自主、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获得美的熏陶,是课堂美感艺术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个个灵动的“生”,一位位睿智的“师”,一堂堂精彩的课,呈现的是一种“场”,碰撞的是一种“思”,传达的是一种“理”,浓缩的是一种“悟”。教学方法的极致,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背后,是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具体表现,在于教师在课堂学习互动中的因难见巧和因势利导,让我们一起来研习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审视自我课堂,感悟名师智慧!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老师把所有要解决的问题全部设计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学设计很精巧,但教学效率一般,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包办太多,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过于狭窄,所以课堂中不妨适当的“留白”。“留白”,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巧用“留白”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4.
国画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留白”。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教学过程中的“留白”就是适当的等一等,让学生有时间去思索。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既要有张有弛,又要适当留白,课堂中的“等一等”也是一种艺术,值得教师去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象创造,是一个连锁式的艺术审美过程。义山诗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尤以象征性意象的创造最具特色。李商隐的意象创造顾及了“意”与“象”两个方面:即要将深邃丰厚的主观之“意”,出色地客观化,也要将赏心悦目的客观之“象”,出色地主观化。艺术直觉的心灵化表现和艺术视角的新颖化选择,使李商隐的意象创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讲述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但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结不好。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所以他们本身对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联系不甚了解。因此,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什么地方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可采用步步渗透、层层推进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一、揭题渗透,做好铺垫上课初始,教师板书课题,指读后,理解“葫芦”一词,用实物法使学生明确“葫芦”一词在…  相似文献   

7.
廖海 《中学文科》2007,(4):50-50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随之而来,“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应运而生,且日益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呢?运用教学幽默艺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听到有“表演艺术”、“绘画艺术”,却很少知道教学也有艺术性。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还有人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高超的才能,但这种才能明显地带有艺术色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这里从生物教学实践出发,我谈一谈真、善、美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再将一些所谓的“教学艺术”搬上了课堂,开始凭借各人不同程度的“演绎”水平,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对“象”的认识由来已久,意象在我国的语言运用中也有深远的渊源,从老子的“道”到《易传》中的“圣人之意象”再到后来的“意中之象”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语言理论联系紧密,意象美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立象以尽意”是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亦是艺术语言重要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深知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摇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是锻炼学生生存本领的阵地。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更好地教书育人,就必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就着重于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来谈谈。  相似文献   

14.
<正>何光岳在《论盘瓠起源、分布与迁徙》(见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89年第4期)一文中,通过对“盘瓠”一词的音义考证,认为神话盘瓠氏为葫芦之意象,而葫芦之所以能演化为神话,是因为它“适应性强,能在亚热带的潮湿和干旱地区生长,不论土壤贫瘠肥沃都能种植。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野生的葫芦到处都有,成为原社会人们采食的植物,是我国古老的蔬菜栽培植物之一。”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于是产生了对葫芦的崇  相似文献   

15.
课堂语言要讲艺术性山西/白友良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要把学生领进一个艺术的新天地,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必须富有科学性、艺术性,即形成自己的课堂语言风格。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最忌一个腔调──“慢板流水”。这样学生听起来没劲,很容易走...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就是人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追求绿色,追求生命之美,张扬生命之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大自然的本色。  相似文献   

17.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超越教材”、于永正的“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都曾经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仅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一种理念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是,走进实验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教教材”的依然大有人在,我们不禁要问:“超越教材”,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韩军在《四十回首》中说:“《诗经》是美的,《楚辞》是美的,唐诗、宋词、元曲也是美的;文言是美的,白话也是美的;汉语叙事文是美的,汉语议论文、抒情文都是美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能是美的?汉语构筑了汉语的文学艺术,我们为什么不能构筑汉语课堂的艺术?”作为在教坛上探索了多年已取得很大成功的语文教师,他的反问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但这反问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灵魂拷问和精神激励。要把语文课堂变成美的课堂,要把语文教育变成艺术,就不能忽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倾听艺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动态生成”这些字眼对基础教育界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它与我们的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成性的教学观念,不再把课堂看作是单一的传授知识场所,也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探究学问和师生积极交流的乐园。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也是流动的艺术,因此,音乐课堂也同样是动态生成的,在互动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完成的。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我们的教学对象,包括我们教师本身,都是鲜活的个体,师生之间也是互动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就监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们超越“预设”。游离于“规划”之外.成为“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