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全国10所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的7 936份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家庭资本、大学生自身资本,还是大学赋予的资本都对民族院校大学就业形式、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岗位对口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为此,要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效果必然要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民族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后进一步从毕业生个人、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对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学校的就业帮扶、家庭的资源支持促进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多方联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3.
民族高校肩负着向民族地区输送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在民族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身,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个人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2022年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包括应、往届毕业生)灵活就业调查数据,分析其灵活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研究发现,职业指导、政策支持、服务体系、社保健全和用工机制对于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均影响显著,提出要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个人能力,扩大社交圈;高校应当尊重大学生就业自主权,打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立法制度建设,强化社会保障;企业应当改进用工制度和实习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需求、高校教育、大学生素质等诸多因素综合匹配的过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就业和用人机制,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根据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按照先天和后天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类,可以探究大学生个人、社会、高校、家庭和特殊时期及事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家庭资源和所读学校等因素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倡导以大学生个人为主体,备方联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模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个人因素.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应对就业问题,应当从营造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增强大学生就业主观意识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并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特点出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受到需求层次的影响,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针对民族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民族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延边大学学生择业就业观调查报告并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趋势、就业政策、就业结构、就业问题,分析需求层次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和往届待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初次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有关部门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企业中应届大学生的离职率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因其特殊的内外因素,是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殊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对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功就业和服务社会,有...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事关大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繁荣。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大学生呈现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风险意识提高、就业等待心态明显、就业能力提升意愿强烈等就业心理状态,同时暴露出对偶发或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相对欠缺、就业能力发展与社会需求实际相脱节、针对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的规划力相对不足等问题。基于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原因,从地方政府引导、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优化和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作规避就业压力的理想选择,新一轮"考研热"如期而至。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考研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毕业行为选择受到个人能力类、家庭类、社会类及价值判断类因素的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毕业生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各层面提出了参考建议,并提出了"提升能力、多方引导"下的毕业生行为选择优化的理论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2.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应有之义.本调研运用专家会议法,基于USEM模型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细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等14个能力,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部分高校、行业企业的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探索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个因素,并从供需两个视角分别得出个人品质、职业发展力...  相似文献   

13.
创新实践能力是衡量高校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因素,更是民族地区高校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力筹码。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简要分析,从制度建设、意识培养及实践过程等三方面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的教学实践,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获得这些能力的具体做法.对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端正择业态度、应聘能力培养等工作提出了具体举措,高校要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贯彻于整个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中,各级政府和高校学生就业管理部门,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大学生也要主动提高自身就业和求职能力,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和专业水平等各方向因素,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贡献,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目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棱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同是日趋严重。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中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其就业压力更是巨大,本文从我国侍统人才培养模式、民族地区高校自身的劣势、用人单位的偏见等客现原因以及大学生自身陈旧的就业现、综合素质的欠缺等主现原因,时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同时对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本职所在、应有之义,是高校的主责主业之一,但就业能力培养参与主体多元、影响因素众多,不能任意放大单一主体的责任,亟须在高校、政府、雇主、学生个体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客观存在权力有限性、能力有限性与资源有限性,应针对性进行责任的纵向和横向配置,建立基于时间和基于范畴的有限责任,明确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高校的责任边界,有效区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内容产品提供方面的主导责任、个人与自我方面的引导责任以及服务与机会方面的支持责任。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1):150-154
当下社会中,大学生选择以创业作为就业的仍为少数。他们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创业理想上有很大差距。社会对待工作的传统思想、政府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因素都阻碍着他们选择创业道路。要从社会、政府、学校、个人等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大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如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37):3-4
在当前这个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党和国家积极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民族高校大学生作为其中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在就业与创业方面更加受到关注。本研究基于对330名民族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1)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大五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方面存在显著正向相关。(2)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意向与神经质、外倾性、尽责性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3)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创业意向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4)自身是否有过创业经历在职业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5)男性与女性在创业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自身是否有过创业经历在创业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女性就业难于男性的今天,关注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尤为重要。通过以B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了解其群体特点、个体特点以及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现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易受群体特点、传统观念、自我认知以及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急需提高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助其发展,增强民族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背景及问题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高校扩招、就业政策调整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后果;同时,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低下也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分析大学新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明确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观点,并根据各个主体的特点,给出了大学生个人、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自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