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一、区分对比,建构除法含义1.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把12个竹笋进行平均分,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区别?引导发现“平均分”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先确定份数;另一种是先确定每一份的数量。将“等份分”和“包含分”融入到平均分的应用过程中去。2.展开活动,学生分一分、圈一圈并用“连减”方法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渗透“连减”模型,引出除法算式。教师提问:“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里各数的意义,并且给出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平均分”是除法含义的形成基础,除法有“等分除”和“包含除”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中“,等分除”的教学实践过程如下:首先在用“相同减数连减”记录“等分”的过程中体会记录的缺点;其次寻找其中的关键数据,用除法算式优化记录过程,形成基于“等分”的除法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最后通过比较,理解计算时采用乘法口诀求除法的商的意义。这样就能实现除法含义、除法运算与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在情境创设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实践活动,理解除法含义人教版的新教材,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实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二是从如何计算平均分的结果,引入除法运算,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各部分名称.传统教材中却从“等分”“包含”两个不同角度引入除法,严格区分“等分除”“包含除”.  相似文献   

4.
<正>【课前分析】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解学生对于“包含除”和“等分除”两种除法模型的认知程度,我们对已学过除法的45名三年级学生进行后测,后测题目如下:请你用48÷6=8这个除法算式编2个数学故事。后测结果显示:67%的学生编出了两道等分除的故事,15%的学生编出了两道包含除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等分除法);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懂得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等分除法是除法最基本的概念,必须理  相似文献   

6.
沿海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分东西时,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在这部分知识中,还重点介绍了分物的方法和对应的除法两种不同意义。以前,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区分除法的两种意义,习惯引用“等分除”和“包含除”的语言表述来教学,我认为这是不那么科学的。以“12÷3=?”为例,以前我们总是强调它有两种意义:①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②表示12里面(包含)有几个3。很多老师还会向学生强调前者属“等分除”,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联结力是学生将获得的知识、方法等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关联,融合成新的认知结构的一种内化能力。学生的数学联结力如何?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为例进行测评,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一、测评背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是以表内除法为基础的,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以将两者进行关联。但事实上,学生学习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于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片面。这和教材编排“重‘包含除’、轻‘等分除’”有关,学生从“包含除”的角度更容易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就忽视了“等分除”的意义,导致对于除法两种意义的联结不到位。  相似文献   

8.
在“等分除”教学的基础上,沿用熊猫分竹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包含除”的学习过程:通过比较,发现“包含除”与“等分除”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构建起除法含义与数量关系的联系;根据图式编写解决问题,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的不同除法含义;通过分层练习,加深除法理解。由此,促进学生对除法含义、除法运算和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9.
1.为什么不宜把除法的意义分割成“等分除”和“包含除”?《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表内除法的教学基础与起点。由于乘法中两个因数的实际含义不同,所以,作为乘法的逆运算的除法,在应用上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即求相同  相似文献   

10.
分数是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难在哪里?其实并不在等分蛋糕之类的语言表述上。细细想来,原来是"包含除"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很好掌握之故。下面来解释这样说的缘由。分数知识的本质,是为了处理在平均分物体的情境下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提起"平均分",很自然就想到除法。低年级学习的自然数的除法意义,可以有等分除和包含除两种。例如:问题1(等分除问题):12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  相似文献   

11.
分数是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难在哪里?其实并不在等分蛋糕之类的语言表述上.细细想来,原来是"包含除"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很好掌握之故.下面来解释这样说的缘由. 分数知识的本质,是为了处理在平均分物体的情境下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提起"平均分",很自然就想到除法.低年级学习的自然数的除法意义,可以有等分除和包含除两种.  相似文献   

12.
曹祖恩 《云南教育》2001,(19):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教科书试用修订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主要内容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应用题。本单元既是对“表内乘法一”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又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的教学打基础,是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一、在“除法初步认识”教学中,要体现大纲修订版降低教学要求的精神1993年之前的大纲及教材通用教材,在“除法初步认识”一节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除法分为等分除、包含除。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及教…  相似文献   

13.
<正>除法有两类常见的应用情境,一是等分除,二是包含除。本课作为“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从包含除情境进入来初构除法意义的。课前,我们对城区学校某班45名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评价题设计如下:将12颗糖果,每3个装在一个袋子里,可以装几袋?圈一圈,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分的过程,给出图式如下:  相似文献   

14.
指导思想通过实物演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等分除法的概念。通过操作、看图列式、解释除式意义等练习,逐步深化对除法的认识,发展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建立“平均”的概念。 1.演示分铅笔。 (1)不平均分: ①指名两位学生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通常会出现两个典型的困惑:除法竖式为什么要写“两层”?除法竖式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基于困惑产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大小磁扣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的两次等分。为此,教师将操作学具由小棒改为磁扣,设计“磁扣操作,体验计数单位的等分;体会记录,将除法竖式与两次等分过程进行关联”两个教学活动,在计数单位的转换中凸显两次等分记录的道理,加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单位化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是重要数学思想.其核心是"确定'谁'是单位"并通过"操作单位"解决问题.单位化思想贯穿小学数学始终,但对除法学习的价值被忽视.包含除的本质就是单位化,即数出"被除数里有多少个除数",同样地等分除也蕴含单位化思想.二者是除法的基本模型,不可顾此失彼.除法意义教学要设计"较复杂的平均分情境",对比分析等分除与包含除的异同,将包含除运用到分数认识与分数除法中.  相似文献   

17.
张志红 《教师》2013,(33):35-35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除法的初步认识》(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第3节)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材单独安排一节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等分除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的意义。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有如下新的设想。 (一)在游戏中学先用分彩棒游戏引出“平均分”。全班学生人人动手,按老师要求分彩棒。把8根彩棒任意分成2堆。根据学生的不同分法出示下图:  相似文献   

19.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那么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究竟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还是以学习经验为切入口呢?如何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呢﹖《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我们多次上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对教学起点的把握深有感触,现通过本文梳理我们…  相似文献   

20.
<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除法的竖式计算。我们知道,在学习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都是从个位开始算起。除法的竖式计算却截然不同哟!除法的竖式计算要从最高位开始算,逐步算到个位。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除法产生于平均分的过程,所以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要从平均分说起。下面我们结合两个例子来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