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原》展示了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传统宗法文化象一个神秘怪圈,其负面影响使白鹿人活得很艰难、很痛苦;历史犹如一个灼烫的鉴予,在它的煎烤下,白鹿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某种悲剧角色;大自然的肆虐,更使白鹿人恐怖、紧张,难以为生。白鹿原是中国的缩影,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寻根派小说作为最近几十年以来惟一自觉的小说流派,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重点。寻根派小说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暧昧的传统特色与模糊的现代特征导致了寻根派小说具备着罗杰*福勒所说的“文本间性”的特征;寻找与背离,是寻根派小说的文本品性。  相似文献   

3.
对家庭题材的开掘,一直是历代文学关注的焦点,《白鹿原》浓缩了关中地区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家族文化的矛盾性。作者审视宗法伦理时,陷入了“二难”境地,表现出对“文化重建”的困惑与焦虑,这样给作品增添了厚实感。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卑”影响理论自信不足;理论“移植”引发本土效力失衡;研究“虚华”导致研究流于形式;“经验主导”催生研究主观臆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理论自觉的缺失。因此,要树立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自尊与自信;坚守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立场;强化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深度;唤醒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性反思;构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自觉,继而形成引领本土实践、化解研究困局、完善学科建设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高校辅导员必须对文化自觉理念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高校辅导员增强文化自觉的必要途径是:对大学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  相似文献   

7.
回顾“寻根”文学运动的兴起与衰落,着重剖析寻根作家们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脱节及在理论文本中对文学寻“根”的建构赣与对文学之“根”的理解把握之间的距离;揭示“寻根”文学运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夫在与深层次原因,并希图经由失落原因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文化承继与繁荣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创造性转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3个方面讨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审视的嬗变:在70年代末至1984年这段期间内,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审视经历了一个从促狭的政治文化视域到开阔的文化空间的过程;文化寻根思潮的兴起促使乡村小说创作完成了由政治视角到文化视角的转换;在文化寻根思潮消退之后,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由视角的迁移变为文化透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要真正走向课程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批判的关系,走基于本土化的自主创新之路。课程文化自觉有三条基本途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10.
村史文学的发生历史可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中的自觉的叙述者在小说实验的遮蔽下表现出了与以往小说大相径庭的风格,他对自身精英身份的确认使之深深的迷恋上了他自己。因此,在先锋小说中的自觉的叙述者,表现了强烈的自恋意识。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以新旧革命为小说广阔的历史背景,塑造了一群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特征的儒林形象。他们的人生经历与生存哲学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他们修身、齐家、平天下不同的人格层面与奋斗目标。深入分析了《白鹿原》中年轻儒林人物的思想、行为特征,以此来反映新时代儒家传统文化的蜕变。文化的蜕变不是文化的断层,更不是文化的死亡与败坏。小说中的文化人物与文化现象,启迪当代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科学审视,倡导新时期精神建设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丈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文化自觉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主题,也是赋予课程价值生成的时代心声.在多元文化博弈格局下,理性审视文化自觉的实然样态,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认同迷茫、文化信仰缺失和文化价值观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课程价值生成缺乏中国表达.当前,课程价值生成应从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上找准引领力,从文化信仰的实践策略上形成公信力,从文化会通的实践路径上构建共生力,全方位诠释课程价值生成的中国表达,以期增强课程改革的真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从工具自觉到主体地位,从泛科学理性自觉到科学理性,从一般属性自觉到理论建构,从二律背反自觉到必要张力,从隐性表现自觉到显性管理,从价值导引自觉到质性评价,以实现课程文化自觉的建构。课程文化创新是课程文化自觉的落实和实现。课程文化创新有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学文化自觉体现着师生发展的能动认识与选择,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文化自觉体现为三个核心特征:教学文化的主体意识,教学文化的反思意识,教学文化的理性意识。教学文化自觉的价值意义体现为:培养教育感情,发挥教育的增力作用;锤炼教学思维,践行教学文化理论:提升教学艺术,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向应坚持发掘中国传统教学文化的当代意义,探寻国外教学文化的国际理解,建构适合课程改革的本土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相当多的"寻根小说"中,寻找文学表现的基本命题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白鹿原》也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但对于这部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对于汉民族历史、文化及生命归宿的探源。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自觉”,应以西部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反思加深对西部开发的理解,更好地从事西部大开发实践,展示西部文化风采,增强西部竞争力。“文化自觉”给西部人们指出了解决开发带来的问题的方向;西部开发也应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进行西部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文化自觉的"‘微'生长",既指课程文化自觉的"微课程"生长方式,也隐含在微观领域内草根性生长的意蕴。课程文化自觉是人对课程的本质、功能、规律和主体责任等方面形成的一种认识理性和践行追求,这种理性和追求表现在课程对师生性向自觉、生命自觉、人文自觉和教师课程主体自觉的催生。思想政治微课程所隐含的意向结构、期待结构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课程开发共同体所具有的主体间性,使其成为课程文化自觉的微型生长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