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课程背景下,儿童习作中的“拼凑”“海编”“移植”等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年轻的教师看似很美的教学设计背后,我们常常感到不少意想不到的缺憾。任务驱动,湮没“童趣”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或游览记。为了让学生成功地完成本次习作,教师针对地域文化特点,慎重地选择一个参观游览地点。在活动前,为了让学生体会写作顺序,特地为学生设计了一条游览路线,并且告诉学生,这次参观游览活动是为本次习作服务的,参观的路线就是习作的表达顺序,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必须认真看,仔…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事物向别人介绍,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2.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3.写好后,与同学分享习作,从同学的习作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选择一种事物本单元的习作是“介绍一种事物”。“事物”包罗万象,教材表格中列举了有关“动物”“植物”“物品”“美食”或其他内容,(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表格)我们可以选择表格中的题目,  相似文献   

3.
<正>一、勾连学生生活,在回忆中说"奇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的目标均指向按游览顺序写景物。在"一路风景一路歌"这个大任务统领下,打开学生生活经历与文本学习的通道,从"单篇"学习向"单元统整"转变。在任务群的指引下,通过完成三个活动"聊聊我的游览经历,说说我的旅游路线""跟着作者走一走""画画我的旅游路线",达成阅读、思维、表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编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创新之处,习作单元就是其一。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专门安排了习作单元。我们从下图中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习作单元的编排具有序列性。其中,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写景”习作单元,意在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知识与方法。笔者在调研时发现,相比于“写事”“写人”,  相似文献   

5.
<正>一、解析整体衔接点,化解目标梯度“不清楚”学生写得“不清楚”,往往是教师教得“不清楚”——教师不明确每一次写事类习作的目标边界与教学定位,致使教师的“教”不到位,学生的“学”模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写事类习作的内容与目标编排上,有一定的序列性。梳理三到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可知,记事类习作围绕“把事情记叙清楚”这一能力目标,几乎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作业目标】1.能在语境中借助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本单元生字词。2.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一处景物写下来。3.能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把游览过程写清楚,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4.能与同伴交换习作,相互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作业内容】导语: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相似文献   

7.
<正>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本册教材的习作单元,习作主题是"游____",要求选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游览心情。关于写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求写清楚推荐理由;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要求把心中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指导课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双向语言实践活动,在交流和表达中有效激发习作动机,确定习作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已经学过如何描写一处景物、一个景点等,但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难度更高。为了让学生能根据习作要求有条理地描写多处景物,教师在教学时要扣准主题,教会学生运用该单元精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指导不联系实际,致使学生作文内容跳出“农门”,走向“城市”。如写“游览一个地方”的作文,不少学生从儿童刊物摘抄或模仿《游览儿童乐园》、《参观超级市场》等脱离自身生活的习作,而忽视了繁荣的农村集市、硕果累累等熟悉的画面。习作长期缺乏“农味”,缺少乡土气息,以致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弃“农”进“城”的趋向。一、不能弃“农”进“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我认为农村小学作文必须“农”字当头,利用周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教育学生热爱农村,逐步…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教材重视习作写后交流,三到六年级教材中都有要求,如写后“读给同学听”“说说你更喜欢谁写的故事”“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协同学习“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关键的语文知识”,生成语文核心素养。但实际教学中“作后交流”往往被弱化:或缺乏目标引领,流于形式;或缺乏有效组织,混乱无序;或缺乏反思调整,交流在低水平进行……那么,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次习作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对这篇想象类习作学生不乏兴趣,但如何基于“一天”的要求展开“过一天”的想象,却有一定难度。本设计试图通过“神奇故事分享会”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一天故事线”这一构思支架,引入教材插图、微课、范例等,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神话或童话人物过一天的经历写清楚。  相似文献   

12.
习作单元是以“习作知识”为核心的聚合体。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紧扣“习作知识”整体规划的意识,重传递习作知识轻理解。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理解六侧面理论为教师整体规划习作单元提供了基础框架,有助于体现出习作单元教学的层次性、整体性和主体性。借助理解六侧面理论,对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进行目标定位,重构教学内容;创设任务,打通教学全程。通过反思总结,挖掘理解六侧面,横向整合资源;创设真实或拟真情境,活化习作知识;评改贯穿全过程,走向概念认知。  相似文献   

13.
现行教材中单元导读“导”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综合训练中的习作要求大都没特别提出达成目标和训练重点。即使有所渗透,也提得很笼统。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习作:读了这组课文和搜集到的材料,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吧!让我们就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写好后和同学交换看一看,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到底怎样写好读后感?达成的目标和训练重点是什么?教材中并没有提出。  相似文献   

14.
作为小学阶段的结束,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旨在巩固学生习得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为第四学段奠定基础。我们认为,习作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第三学段,尤其是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习作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得心应手”和“自能作文”,这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本学段作文教学的目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习作安排,既有对前几册习作方法的巩固,又自觉地向第四学段过渡。教材安排的习作任务,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是大作文,即每个…  相似文献   

15.
游______     
<正>习作要求这是一篇半命题写景类作文,要求按游览的顺序写一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重点把印象深刻的景物特点写清楚。段与段之间可以用上合适的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习作指导定描写对象这个游览过的地方可以是你外出旅游时去过的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小公园、学校等。不管在身边还是在远方,不管是只去过一次还是每天经过,这个地方都必须是有特色的、你有话可说的。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教材六上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本单元选取了《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两篇精读课文,《爸爸的计划》和《小站》两篇习作例文,习作的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我们通过对整个单元的梳理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17.
习作内容: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习作指导:1.本次习作按一定的参观游览的顺序写清参观游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这是一篇写某个地方景物的文章,要写好本次习作,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选好地方 你可能去过不少地方,但一定要从众多的地方中精选出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分析】“我的动物朋友”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这是继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这一表达要素的提升。二、三年级写过“我想养小动物”“介绍国宝大熊猫”,学生已经习得了一些写动物的方法。和以往描写动物习作不同的是,本单元习作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并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强调要根据交际和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6》的习作题,要求学生“游览一处地方,然后把看到的景物有顺序地写下来”。这次习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按参观、游览顺序叙事的基本方法。学生写游览、参观一类作文的难点,主要反映在把握不住重点,不容易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具体,往往记成“流水帐”。因此,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及其思维尚不广阔的特点,采用“图示法”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标示重点,减缓难度。另外,“图示法”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