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席勒是德国浪漫派的著名美学家,他思想中对于"人性分裂"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他一系列美学理论的提出.他认为,"人性分裂"是由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成的,这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相近之处.席勒解决"人性分裂"的方法是通过美的教育,但是,这只是他在意识领域内理想化了的革命而已.  相似文献   

2.
席勒的美学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而这种审美现代性的显现与他美学著作中对感性和理性概念的界定有关.从感性与理性的概念透视席勒美学的审美现代性,既可展现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深邃内涵,又可揭示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因素.  相似文献   

3.
席勒作为18世纪德国重要的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为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美学思想为基础和寄托,思考着人性、命运、社会,深刻影响着我国审美思想教育的发展.尼采曾说:席勒使德国人变得年轻.可见,席勒的思想具有超前的启蒙性和创新性,尼采的话也肯定了席勒审美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美学思想直接得益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席勒,但他的美学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接过费尔巴哈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旗帜,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切入美学和文艺学,使他的美学拥有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色彩。黑格尔美学中的"异化"和"复归"、"对象化"和"自我观照"都在绝对理念或精神的统摄之下,而这些观念在马克思的美学中得到了彻底改造,由精神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费尔巴哈是在神学体系中观照着人,马克思则将人放置到社会关系中进一步还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席勒的美学理想是"完美的人"、"全面的人",还是一种偏于抽象的人的理想,马克思则将席勒的人的理想扩展为一种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美学话语由本体探讨转向审美践行,美学经历了感性至理性再到感性的这样一个正反合的辨证演进过程.现实及其理论表明:美学的起点与终点唯其回归至席勒所言的"游戏冲动"上来,才是正途.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当今文化多元交错,社会纷繁多变,人心焦躁难安的世象局面,人们在重构生活美学之厦的过程中,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可参照席勒"三大冲动"之思想原理且加以合理化转型运用,以贯彻落实生活美学的体系,从而引领世人融入诗意化生活新气象中来.  相似文献   

6.
席勒美学思想中关于崇高的论述内容丰富,这位诗化的哲学家由于钻研历史与哲学而深受康德的影响.席勒在论述中加入了个体体验从而使其崇高美学思想带有自传性,同时席勒看到了偶然性的世界、将来异化的人以及上帝的隐去,于是其崇高论就具有了现代性色彩.席勒的崇高美学思想与启蒙理性之间形成对话关系,对构建现代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康德—~→席勒—~→马克思,是一条美学发展线索,并实现了美学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本文基于这一基本理解,通过对席勒主要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比分析,从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和马克思对席勒美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几个方面探讨了席勒美学思想的启发和贡献,以及马克思对其进行的改造。从而完成粗线条疏理上述美学发展线索之一个侧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求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席勒进行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依靠美和艺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营造审美的王国,走向自由、理想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认为它建构了"美是活的形象"的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宣扬了一种审美拯救世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也确立了席勒在德国古典美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对象、距离、美三个相关联的概念来重释席勒的美学思想,揭示其美学思想的诸多先见之明和巨大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众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的美学。在美学史的前现代及现代阶段,理论家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一直是片面、狭窄的,集中表现在将理性与感性、艺术与生活、内容与形式、作与读主观“放对”,人为地将之置入到几个“二元”结构系统中去。大众艺术则反对这样的“美学”,甚至反对任何一种企图借“规范”之名施“约束”之实的理论。但在对传统和现代主义“二元”理路的实践性反驳中,它依然表彰了一种“后现代”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2.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由美学"不足为训,应予解构。"人本质"是"自我",从"自我"出发解释"美本质", 建立"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选择和真正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创作(编剧、表演、舞美)三个方面的创新性分析,从中“间离”出美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中暗含着的辩证性认知特征与后现代性(开放型结构)的特征,并指出他们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仁学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他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主张文质统一,美善统一,提出了中庸的美学批评原则,开创了关于自然美的“比德”观点。他提出的许多美学命题和范畴,如“兴观群怨”、“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在中国美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古今中外美学对象观进行了宏观梳理与评析,在此基础上为当代美学确定了一个新的对象即审美现象。并且通过与各种观点尤其是“审美活动说”的比较,详细阐述了“审美现象说”的涵义及其合理性。进而论述了新的美学对象观之于美学的意义,特别是为与之关联更为密切的生活美学提供了建构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美是什么"的提问为缘由将柏拉图看成是使西方美学走上形而上理性思辩之路的始作俑者,是值得商榷的.它忽视了柏氏关于"美是难的"之感叹和无奈.柏拉图美学在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上发展而成.后世往往只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其实,他的美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感性的光辉,只是这光辉被理性的大网遮蔽了.造成遮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柏拉图美学处于其哲学体系之下,不能不为哲学理性所包裹;二是其思想的混沌性导致后人的理性解读,又给它罩上了一件不合体的理性外套.在这遮蔽下,传统美学研究总是在纯思辨的框架内建构理论体系,忽略了美学之为美学的价值与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美育与形象思维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美育,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系统的训练,作主张用广义美育观点,运用形象思维的“五环节”的理论,精心安排设计,方能在实施美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西方传统设计美学尤其是西方二十世纪设计美学的分析对比中对中国现代设计美学话语的新价值和新观点作了概括,提出“商品属性、人、对话、折衷”应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审美的主题词,成为设计美学话语新的表述范畴。  相似文献   

20.
当代声乐美学应属传统美学研究的范畴。流行乐坛特别是流行歌曲可谓当代声乐美学的典范。透视流行歌坛,将会很快介入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心地带,而从流行歌曲所表现的“真”“伪”与“智”的含量及关系来看,它不仅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理解当今流行歌坛的关键与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