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识别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等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一种技术.可用于生物识别的生物特征有手形、指纹、脸形、虹膜、视网膜、脉搏、耳廓等,行为特征有签字、声音、步态等.基于这些特征,人们已经发展了手形识别、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发音识别、虹膜识别、签名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目前许多技术都已经成熟并得以应用,其中的指纹识别技术更是生物识别技术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英国教育部将“英才”界定为“具有一种或多种明显超越同龄人的能力(或潜能)的青少年”。英国教育部提供的英才识别技术指南,主要包括英才潜质识别技术、英才识别流程技术和英才识别方法三个方面。为了避免扼杀学生的英才潜质,  相似文献   

3.
对于电子生物识别技术,很多人是通过好莱坞大片认识的,在那些高科技电影里时常出现特工们通过指纹、虹膜、掌纹等进入到核心保密区的镜头。在普通人看来,生物识别技术充满了神秘色彩。其实,生物识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人的房契、银票、供状等等各种合同、证书上,都会以指纹或掌印作为个人身份认证的标志。随着技术的成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逐渐从神秘的研究室中走出,开始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正>静脉识别是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鉴别和认证技术,首先是身份登记过程,采集用户的静脉图像,从采集到的静脉图像中提取特征,与用户姓名或其标识(ID,PIN)等联系起来构建静脉数据库;然后是身份验证或识别过程,验证时通过把现场采集到的静脉与己经登记的静脉进行比对,实现身份辨认。验证其实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他是他自称的这个人吗?"这是应用系统中使用得较多的方法。识别时把现场采集静脉同静脉数据库中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从最开始的电子邮件,到现在的博客、电子商务等形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站需要用户身份的验证.经常输入账号和密码,很不方便.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网络身份的验证更快捷、更方便.本文分析了传统的账号加密码登陆方式的弊端.概括了现有的生物识别技术,提出了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网络身份验证上,从而可以更高效、更安全地进行网络身份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身份识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急需一种更加方便、有效、安全的身份识别技术,这就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本文就对计算机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计算机实现过程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 抛锚式教学法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领导下创立的,它是以包含某种问题或任务的情境作为"锚",引导学生识别问题、提出问颢、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形形式式的生物识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片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故事情节:特工人员在进入安全级别要求很高的实验室、试验中心之前,都要先利用电子设备对手掌或眼球进行一番电子扫描,以便核对身份。这项技术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教育考试中存在的替考作弊问题,提出了基于指静脉生物识别技术教育考试防替考作弊软件的设计。系统是将具有生物唯一识别特性的指静脉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教育考试中,在指静脉生物识别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设计描述,阐述了指静脉特征信息采集、模板构建、入场验证比对、验证情况统计等特色功能模块,最终实现防范教育考试替考作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生物弹道技术是一种将载有外源基因的钨(或金)等微粒,加速后射入细胞和组织的物理方法。加速的动力,或是通过火药爆炸,或是高压放电,或是高压气体加在微粒上的瞬时冲量。“微弹”能在瞬间同时嵌入数以千计的细胞中,这是其他基因转移技术不能相比的。这项技术目前已受到重视并得到应用。一、生物弹道技术的早期研究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C·Sanford等人研制出火药引爆的生物弹道装置(俗称基因枪。1987年,T·M·Mhan等人首次报道了他们应用这一技术实现外源基因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间表达的成功实验。当被加速的“钨弹”对面…  相似文献   

11.
方洁 《教育技术导刊》2015,14(12):69-71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种,它根据人脸来识别人的身份。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准确、经济、可扩展性良好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它比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更加简便、直观、可靠。现在应用于人脸识别的算法有3种:基于PCA的人脸识别算法、基于Fisher线性判别的人脸识别算法、基于LBP特征的人脸识别算法。对前两种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人脸数据库上进行识别,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耳识别是近年兴起的一项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对入耳识别的可行性、特点和入耳耳廓图像的自动识别系统进行介绍,然后分析总结现有的入耳识别技术,最后对入耳识别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基于2D图像的人耳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耳识别是近年兴起的一项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对入耳识别的可行性、特点和入耳耳廓图像的自动识别系统进行介绍,然后分析总结现有的入耳识别技术,最后对入耳识别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生物育种是指人们依据不同的育种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整体来说包括2种情况:一是从不良性状中把所需要的优良性状(相对性状)分离出来或把位于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来。例如,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育种、核移植技术、体细胞杂交。二是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新品种。例如,有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不同的育种方法依据不同的生物学原理,适用范围也有差异,针对不同的对象育种步骤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 20世纪80年代,英国遗传学家 Jefferys 等人首次将分离的小卫星 DNA 用作基因探针,同人体核 DNA的酶切片段杂交,获得了由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组成的长度不等的杂交带图纹谱,将其称为"DNA 指纹"(DNA fingerprint,DFP)。从广义上讲,现在所讲的 DNA 指纹技术应包括所有能进行个体识别的 DNA多态分析技术,是基于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基础之上的。DNA 指纹技术解决了如何从细胞内部进行个体识别的问题。本文简单阐述最近几年国内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包括以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特征为前提、以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为核心、以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等三个要点.人工智能技术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智能识别、智能分析与处理、智能测评等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包括精准识别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动态生成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灵活设计个性化学习策略、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评价等.  相似文献   

17.
识别标准是生物识别信息概念的核心要素,也是厘清其与一般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关系的重要依据。当下,生物隐私立法呈现出界定生物识别信息的两种路径:一种是基于特定信息处理活动产生的生物识别信息,另一种则是根据数据来源产生的生物特征信息。从欧盟立法经验看,前者以“已识别”为标准,存在过于依赖信息处理者主观目的与保护范围较为狭窄的不足;后者以“可识别与已识别”为标准,虽扩宽了保护范围,但易与医疗健康信息和生物技术概念相混淆,且存在沦为“笼筐式”概念的风险。鉴于此,我国应以“直接识别+已识别”构建生物识别信息的识别标准,并在规制法中构建“生物特征数据”概念,以弥补保护法中较高识别标准所带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考试》2007,(4):F0004-F0004
鸥玛A50型全自动光标阅读机是一种计算机专用高速输入设备,同时具有标准串行口和通用串行总线(USB)。它以全自动走纸方式高速读取信息卡中的信息。并通过串行或USB接口传输到计算机中。本机采用先进的DSP技术、FPGA技术、智能模糊识别技术以及高频数字电路抗干扰技术,使其不仅具备同类产品的功能与特点,还增加了即插即用、速度可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所谓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本文从财务危机的基本特征、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公司的战略决策,财务管理和管理者行为、财务危机的预防措施、等方面分析财务危机的成因,识别财务危机的征兆,以应对财务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基因芯片又称DNA微矩阵,是一种分析大量复杂生物样品的有效工具。它可以通过光引导聚合技术、电压打印或人工直接点样制备。光蚀刻技术可以使探针密度达到10^6/cm^2。它们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DNA序列测定、新基因的检测和突变基因的分析。在医学上,基因芯片可以被用于癌症的诊断,传染病疾病如AIDS和肝炎等的早期检测。它在新药开发上也有巨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