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送葬     
郭俊臣 《阅读与鉴赏》2007,(9):67-67,7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①,使匠石斫之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听④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⑤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⑥死久矣!’自夫子⑦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相似文献   

2.
正"运斤成风"与力气无关"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这里是把"运斤成风"错误地理解为力气大了。"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说的是郢都  相似文献   

3.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徐无鬼》篇中"匠石运斤,尽垩而鼻不伤"的故事,其原文是: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郢都有一个人把像苍蝇翅膀那么薄的白粉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让石木匠替他砍下去。石木匠抡起斧子带来一股疾风,白粉削去了,而郢都人的鼻子一点也没受伤。简单说来,这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匠用斧削掉一郢人鼻尖上  相似文献   

4.
斤斤计较,意为气量狭窄,遇事好计较,含贬义。这就怪了,在市场交易中,别说斤斤计较,有些贵重物品,比如黄金,那是克克都要计较的,即便常见的粮油蔬菜,如果少给顾客一斤,也属欺诈行为,怎能不计较呢?其实,问题就出在对斤斤的理解上。斤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头形,它的本义是指砍伐木头用的斧子一类的工具。《庄子.徐无鬼》中有一则运斤成风的寓言故事:郢(楚国国都)人垩(涂抹墙壁用的白土)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用  相似文献   

5.
【原文】 【注释】   ①郢: yǐng郢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②垩:è 白垩,即“石灰”。   ③: zhuó 砍,削。 【思考】   运斤成风真是奇绝,是不是匠石一人之功呢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译文】  庄子为人送葬,恰好经过他老朋友惠施的坟墓。他默立一阵,然后凄然地对身旁的人说:“过去有一位郢都人在自己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得像苍蝇翅膀。他对面站着一个名叫匠石的人,挥动一柄锋利的石斧,大吼一声,对准郢人的鼻子一阵风似的劈将过去。白光闪过,薄薄的白粉全被劈尽,而鼻子一毫未伤。那郢人…  相似文献   

6.
斧正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后来人们把"斧正"一词专门用于请人修改文章时表示尊敬的客气话,称赞对方水平高,修改的文章就像匠石给郢人削去白灰那样的干净利落,恰到好处。从前,有一个郢(yǐng,地名)人,胆子特别大,遇事也特别沉着冷静。有一次,他在鼻间上抹了点白灰,像苍蝇翅膀那么大,让他的朋友匠石用斧子削去白灰。匠石的技艺很高超,尤其善用斧子。  相似文献   

7.
《庄子·徐无鬼》中有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大意是:楚国都城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刷墙时不注意把一点点石灰涂到自己鼻子上了,他就请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把石灰削掉。那个匠人把斧子挥舞得象旋风一样迅疾。一下子非常准确地把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完全削掉了。一点也没有碰到鼻子。而那个郢人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后来宋元公听到这件事,就把匠人召了去,要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却说:“我过去是能这样,但现在不行了,跟我合作的那个郢人已经死了!”匠人石的“运斤成风”一向使人们叹为观止,而郢人的“立不失容”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当然,没有匠人石的“运斤成风”,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决不  相似文献   

8.
匠石运斤     
郢地有一个人的鼻子尖上溅了一点白石灰,这片白石灰像苍蝇翅膀那么大,他就请自己的老朋友,一个姓石的石匠,用斧子给砍削下来。姓石的工匠挥动斧子,带着风声,郢人完全听任他去砍削。结果白石灰全削掉了,而鼻子一点也没有碰伤,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便召来了姓石的工匠,说:"试着给我也照样砍削一下。  相似文献   

9.
为人求荐书     
某闻木在山 ,马在肆① ,遇之而不顾者虽曰累千万人 ,未为不材与下乘也 ② ;及至匠石 ③ 过之而不睨 ④ ,伯乐遇之而不顾 ⑤ ,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 ⑥ 。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 ,而又辱居姻娅之后 ⑦ ,是生于匠石之园 ,长于伯乐之厩者也。于是而不得知 ,假有见知者千万人 ,亦何足云。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 ⑧ ,若某等比咸得以荐闻 ⑨ ,是以冒进其说以累于执事 ,亦不自量已。然执事其知某如何哉 ?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 ,知伯乐之善相也 ,从而求之 ;伯乐一顾 ,价增三倍 :某与其事颇相类 ,是故终始言之耳。某再拜。[注释…  相似文献   

10.
<正>庄子和惠子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之间著名的辩论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学者说,《庄子》一书中,庄子多因驳难惠子而发感慨,世无惠子,庄子也就失去了相辩之人。后来,庄子路过惠子的坟墓,对随行之人讲,有人鼻端粘上了白灰,薄如蝇翼,请匠石砍去,匠石挥斧,呼呼作响,那人纹丝不动,安然无恙。宋元君想见识一下匠石炉火纯青的技巧,匠石说:“手艺仍在,但是配合的那个人死了,世间再也没有与我如此默契的搭档了。”庄子讲完故事,顿了一下,遥遥向惠子的坟墓拱手行礼,说:“先生啊先生,  相似文献   

11.
是国有人在弃尖上涂着白粉,请一位名叫石的匠人把它削除干净,那匠人不动声色顺手就是一斧,白粉削掉了,弃子却不损毫分。不要说这绝招多么不可思议,有道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只因为有那一斧之前的千斧万斧,才会有这动人的故事—“匠石运斤”.匠石运斤(成语诗)@易尔康~~  相似文献   

12.
传世名画     
此图是溥儒早期山水精品。画面极其工致,严守前人规范,笔笔交代清楚。溥儒作画注重勾斫,讲求带篆隶之意的藏锋用笔:笔欲下而先上,使锋折藏于内。此图中,无论近景坡石、远山轮廓、树木枝干的描绘,均顿挫转折、有棱有角,尽显奇古浑厚之气。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有人把屈原作《哀郢》与“庄暴郢”联系起来,并认为庄是农民起义领袖。而据《荀子》、《吕氏春秋》等记载,庄乃是楚怀襄之世的将军,他率军掘墓暴虐于郢都,致使“楚分而为三、四”,这与《哀郢》所写景象不合,故二者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14.
《考工记》里说,在古代打造一把良弓,需要历时一年,历经"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等过程.反之,急于求成、省略步骤,制造出来的弓就会有"斫挚不中,胶之不均"的毛病,且易折断.一把良弓是这样,同样,一名青年教师也是如此,惟有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在"事上练""石上磨",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才干.因此,"事上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秘诀.  相似文献   

15.
荆楚民歌     
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之科I理科licit势●怔舟清华大学文科I理科 复旦大学文科 I 曼壁盐 垩些坌 墨查苎 534 569 663理科量{匠分 平均丹 四J文科大学I 理科曼墅墨堡叁 垩些笪 曼壹熊 曼焦佥—女E苎避537 495 512 597 51 5 549 南京大学文科 l 理科 量低分 III膏分 量低分57465562762666557954264966670689607 628 66664l 650 693616 626 681 673 682566 593 659523 576 687514 534 616 698669 616 642 711680 624 639 704674 60() 623 683657 626 637 69667l 654 662 703661 60】 626 703635 584 61 7 68()659 603 643 663920 752 803804 706 772 81…  相似文献   

17.
梓人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③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相似文献   

18.
(一)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鬻熊之族曾参与周武王伐纣有功。《楚世家》又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于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绎为鬻熊曾孙。熊绎建都之丹阳当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内荆山附近,乃沿用鬻熊丹阳旧名。鬻熊丹阳则在今河南浙川县境、丹江之阳(北岸)、丹江与其支流淅川汇合处。熊绎立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前期,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城西北纪山南,故又名纪郢或纪南城。春秋后期楚平王曾建别宫于纪南城东南、今江陵城东北,亦称郢。楚文王迁郢,约在元年(前689)。自熊绎至此,楚国建都丹阳约四百年左右,包括周共和后152年和共和前250年左  相似文献   

19.
国都即一国之首都。先秦文献中,国都常简称为“国”。如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此句中的“国”即指楚国国都“郢”。  相似文献   

20.
郢书燕说     
郢人~①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③"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④之,曰:"举烛者,尚明~⑤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⑥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郢(ying):春秋时楚国都城。郢人,指楚国人。②遗(wei):送交。③误书:指书信上误写了"举烛"两字。④说:解释。⑤尚明:崇尚明察。⑥白:禀告。阿紫译读有个楚国人夜里要写一封送交燕国丞相的信,觉得烛光昏暗,就对持烛的人说"举烛",因为明烛高照,才看得清楚。结果他不觉竟把"举烛"二字误写在信上了。收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