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斌 《中国德育》2005,(6):25-26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同化”,引导和激励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实现自我超越,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斌 《中国德育》2004,(9):25-27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活动中亟待揭示与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就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内容、特征和基本理念,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持续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还需要从确定“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使用语境和权限,加大对道德选择教育,特别是提高主体道德选择能力的研究力度,注重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机制研究等方面加以深化和、拓展,以进一步发挥其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小学德育“选择一养成”模式,即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尊重学生道德生活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教会自主选择、引导主动养成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基础素养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主要特征: 在目标内容上,变教会顺从为教会选择,养成基础性公民素养;变目标高远空虚为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因材施教。 在方式方法上,变重结论灌输说教为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动地参与品德形成全过程;变简单防范限制为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养成;变包办代替为指…  相似文献   

6.
卢新伟 《班主任》2012,(12):5-7
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各类学校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现在,道德教育虽说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却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学生成才之前必须先成人。人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探索德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和方法,从原来的道德灌输性教育模式转向学生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模式,而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正是贯彻这一德育理念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树立“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心灵自我塑造的能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塑造,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世界,必有自己的精神起点,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必须以心灵陶冶作为教育的起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要塑造优秀人格、呼唤心灵、“铸造灵魂”、开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主要模式。所谓“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内心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适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选择教育是针对当前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教育缺失选择、学生不会选择这一状况而提出的一种面向教育对象的充满选择的生活,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特征,以实现人的主体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形式。人的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发展是选择教育的最根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是选择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不仅具有适应社会文化的功能,而且具有社会文化的功能。新世纪我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期待,就是教会人们选择道德价值取向。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向,其思想体现在:强调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人的道德素质取决于人文教育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王秀兰  刘辉 《中国德育》2005,(12):67-68
2002年。我们的“构建主体性小学道德教育模式”实验研究课题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在实验中.我们形成了“主动教育”理念.从制度、方法、评价上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使学生真实地感受道德情境.丰富他们自主创造的人生阅历.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2.
“识自”教育是培育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它包括赏识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与过去教育相比 ,“识自”教育更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变化而非平衡性等特征。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开展“识自”教育 ,应该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切入点 ,以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评价方式的转换为关键点 ,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完整引入“交往”这一重要概念,把交往作为一种理念运用于道德教育中,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交往道德教育理念致力于改变人们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灌输过程的观点,它把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交往过程,一个师生个性、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道德教育不仅具有适应社会文化的功能 ,而且具有选择社会文化的功能。新世纪我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期待 ,就是教会人们选择道德价值取向。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向 ,其思想体现在 :强调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重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 ,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 ;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 ,人的道德素质取决于人文教育的品质 ;个性化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根基 ,个性化与生活化整合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5.
《河南教育》2005,(7):16-17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客。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判断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来说,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如果仅仅是把德育定位在“价值教育”层面上,对学生只是进行某些规范、标准的灌输,必将导致德育实效性的欠缺。德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但并不排斥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他作为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二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信任及培养。对我们的启示包括: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首先是一种能力:教育者培养教育对象道德主体性的能力和教育对象自我道德修养的能力;对学生具有提高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能力的信任;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意义集中体现在目的的“为善性”、过程的“主体性”、方法的“道德性”等方面。这是一项被称为“教育”的活动的根本规定性。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科学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和过程上是高度一致的,由此而创建的各种教育学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教育进行考察,既凸显了教育的意义,又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是对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阮丽萍 《考试周刊》2010,(24):217-218
主体性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双重双向对象化活动。这种双重的双向对象化活动过程,是构建教学和学生主体性的机制。本文对主体性教学这一问题,从“学生主体性观念、学生主体性地位、创造和谐氛围建立师生合作关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