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词坛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两朵最大的奇葩当属豪放词和婉约词。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阴柔含蓄,妩媚朦胧的婉约词就如水中赏月雾里看花一样,迷离了我们专注现实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舒婷1979年的作品,并于次年获得"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舒婷生于1952年,17岁下乡插队,经历了"文革"的历史阵痛,创作这首诗歌时,她只是一个焊锡工。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舒婷与同时代人体验了从迷茫到觉醒的转变,这首诗歌便具有鲜明的民族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3.
刘珊 《华章》2007,(12):238-238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小令词清新婉约,脍炙人口,短幅中多曲折,严谨中多变化,含蓄蕴藉,工于造语,创意出奇,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虽好却小,虽小却好",没有一句废话,一个闲字,既贵凝练,又贵妥溜,既重设色,又重选声,一字一句均精心推敲,高度提炼,而读起来又觉自然生动,毫无斧凿之痕.  相似文献   

4.
舒婷诗歌常见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她诗中意象构造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社会、心理、性格的共同影响。海、水、大地,这几种典型意象的变换,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舒婷诗歌的发展变化历程。考察她诗歌中的意象变迁,有利于将舒婷的朦胧诗置于文学发展史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婉约词有其独特风味.辛的婉约词虽与婉约各家在题材运用上有一致,而其思想立意、语言风格与情感内蕴毫无共通之处;而以经典婉约词的创作要求,稼轩词之差距非止毫末.就此而言,可谓辛稼轩词无婉约.  相似文献   

6.
二○○二年十月,我以讲授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获郑州市优质课二等奖。从那一课的成功至今,我对诗歌有种独特的偏爱。从李白、杜甫讲到舒婷、徐志摩,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讲到普希金的《致大海》,从柳永的婉约词讲到苏轼的豪放词,我深深地被诗歌中的意境所吸引。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是词中的意境将我和同学们无形地感染了,自此,我就对词中意境有了更深  相似文献   

7.
朦胧是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舒婷在她现代诗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朦胧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婉约词的意象更是别具特色,极富艺术表现力。婉约词的意境特点也非常鲜明,颇有艺术感染力。本文仅对婉约词意象的多样性以及意境特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诗歌审美意象群中有两个中心意象,这便是“海”和“泪”。舒婷用“海”和“泪”这样充满青春气息而又涌动着生命渴盼的意象,传达了一种执着人生态度,营造了一片精神飞越的幻境,给逼仄而久旱的诗国带来了一种壮阔之气,一种润译之感。  相似文献   

10.
“红”“绿”色系词组在唐宋词中大量出现,本文就“红”“绿”系词组在唐宋婉约词中的内涵以及所反映的唐宋文人的悲情审美意识,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鉴于词与音乐、建筑的特殊关系,从时空互证的角度出发,以"心物交感"说作为指导,为建筑入词探寻学理依据,并在其支撑下,以婉约之词与士林之词为例,分析了唐宋词中建筑意象之变化,即由婉约词中建筑意象的阴柔倾向,向士林之词中建筑意象多样化走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其"幽美朦胧,深情婉约,含蓄艳丽"的艺术风格著称于当时和后世。特别是他幽美朦胧的诗风,与现代主义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解析,从象征、意象两个方面,阐析李商隐诗歌创作与现代主义的相似之处,从而探究李商隐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说整体的环境和风格体现出一种如诗歌般朦胧意境,在人物形象的雕琢中也极力表现出朦胧的色彩;作品中的人物和语言风格无时无刻都表现出乐观主义的浪漫情怀;在创作方法方面追求中国画的写意技法,含蓄婉约的语言表现出诗歌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4.
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苦难的升华,泪水的结晶,具有心灵日记的特点,在艺术上,舒婷诗歌构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比较和谐地融合了古典美和现代美,在现代诗歌民族化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无论就思想还是艺术而言,舒婷诗歌创作都给当代中国诗坛带来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豪放”一词,最早见于《北史·张彝传》:“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显然是用来品评人物性格的。唐宋以降,有人借其品评诗词(如唐·司空图《诗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以豪放、婉约并举论词,始自明代:“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此后,豪放与婉约便成为评价词作风格、判定词人派系,阐释词史源流的重要标准。大致说来,婉约词题材较窄,格调婉丽,注重音律,多写相思离别,善用含蓄蕴藉的手法表现缠绵细腻之情。豪放词则以题材广泛、内容厚重、直抒铺叙、境界雄大、昂扬挥洒为  相似文献   

16.
读写大视野     
诗歌由于直抒胸臆、富有韵律等特点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但对于如何写好诗歌,他们却又常常不得要领。那么中学生写诗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作家高洪波、舒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可谓中国女性诗歌的一种崛起。本文试图从其诗作所传达的女性情感、所建构的女性意象、所采用的女性话语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揭示其诗歌的独特气质,并进而发掘诗人对于女性诗歌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诗指有别于古典诗歌,用白话文形式写作的诗歌。新诗革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胡适、冰心、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又开启了诗歌的新方向,涌现出舒婷、  相似文献   

19.
在一代人心中,舒婷是爱诗者的偶像,是诗意、美丽的代名词。从《致橡树》到《思念》,人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舒婷的诗歌,而在她的散文中我们却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舒婷。这个舒婷是为人妻、为人母的舒婷;这个舒婷是雇人用板车把嫁妆拉到婆家的,是系着围裙,烧饭做菜晾衣服补袜子收拾房间的,是正"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保温瓶,给生病住院的婆婆送饭"的舒婷。在舒婷的诗歌和散文中游弋,你会感叹高尚的思想与平凡的生活、诗意与现实竟然可以如此美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20.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