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5,(Z1)
《税收与社会》的编辑们文/延川昨晚上失眠,翻来复去睡不着。睡不着就胡思乱想,冷了地就看见一张黑胖脸笑嘻嘻地冲我说:“真有你的,还在睡!什么时候了,明天第×期稿子下厂,你的稿还没交呢!”我心里一格楞,醒了。人还在床上躺着,可那张黑胖脸仍在冲我笑,那焦急...  相似文献   

2.
透视心灵──记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王恬“我第一次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时,几乎哭了,因为我懂了。我在音乐里听到‘人’,听到了入性。”当藏有700张激光唱片的白岩松叙说这种音乐情怀时,便显现出这个历史教师之家熏陶出来的电视主持人的人文色彩。但他在...  相似文献   

3.
欢乐家庭     
亲爱的伙伴们,当你来到我家做客时,你就会发现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左边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就是我,中间那个笑容可掬的就是我的妈妈,右边那个长着“瓜子”脸的人就是幽默而又风趣的爸爸。爸爸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他经常以自己风趣幽默的性格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欢乐。有一次,我和爸爸在公园打羽毛球,在我刚扔球准备打时,爸爸突然来了“舞”趣——只见他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地扭了起来,还把手里的羽毛球拍左一挥右一挥,手舞足蹈,似乎不是在打羽毛球,而是在跳“霹雳舞”。我和妈妈都被他那一连串滑稽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连旁观的小朋友也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5.
我与崔永元认识是1998年的事儿。 1998年夏天,我到省会郑州办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小郑对我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郑州了,住在省委一所。我正好也在省委一所住,于是就同小郑一起拜见崔永元。 来到崔永元房间,中央电视台的4位著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这里,除崔永元外,他们3个是白岩松、敬一丹和水均益。他们四人正在围着一台电视监视器看录像带。小郑把我介绍给崔永元。他望了我一会儿说:“你是南阳人,南阳我没去过,可我听说过。”他说到这里,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邓小郑说:“刘振敏刘老师不就是…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四年九月的一个夜晚,当上千名观众怀着喜悦的心情看完了内蒙古乌兰牧骑的演出,走出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的大门时,一个年仅十六岁的中学生却悄悄溜到了剧院的后门。他没有想到,演出之后还有领导接见,直到一个多小时之后,他所盼望的那些人才从后门走了出来。青年急切地走上前,拉住了乌兰牧骑负责人的手:“我叫崔承,是北京四中高一的学生,我会演戏,会跳舞,会作曲,你们把我带走,让我当一名乌兰牧骑演员吧。”望着他那张真诚的脸,乌兰牧骑负责人被深深感动了,但随即却又摇了摇头:“小伙子,你还小,先  相似文献   

7.
雪地上的脸 那次,我们玩疯了,在尺深的雪坡上打雪仗、摔跤。也不知谁出的主意,我们筑出了一个长条形的“雪案”,每人屏一口气后,在上面按十秒钟就按出了自己的嘴脸。那一排七八张脸,脸脸逼真,鼻翼或嘴角似乎还动呢。大家互相欣赏挑剔彼此的“雪脸”,一直合不得走,甚至有人说能否把它们切下来带回去。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5,(5):12-12
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年轻人的火气都特别大。那天,我在街上看见一对情侣打架,那女孩儿抡胳膊抽男孩儿耳光,一点儿面子都不给男孩儿留,太狠了。不过,更狠的是那男孩儿,他竟然泼了女孩儿一脸水,把女孩儿妆给卸了。  相似文献   

9.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荧屏上的有奖收视近来似乎在一天天升温,越来越多的电视台相继打出了“看电视,中大奖”的诱人大旗,把不大安分的那部分观众撩拨得心里痒痒的,电视台的“热线电话”想必也是热得可以。于是议论蜂起。见仁见智,说好说坏的都有,但总体上是贬多褒少。有奖收视的目的是以奖促“奖”,吸引观众看他的节目,参与他的“游戏”,这谁都明白。如此看来,它的目的也许并不十分“高尚”,用的也是“物质刺激”的那一套,但只要不是用劣质节目来欺蒙观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观众看了自己愿看的节目,运气好的还能中得一份丰…  相似文献   

11.
郭红 《声屏世界》2003,(12):56-57
“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主持人,他应该是一个年过四十岁的男人,他会更加客观、冷静,但是穿透力极强;他思想更加成熟,并且具有极大的悲悯之心;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把激情藏在心里,而状态却很平和,且每句话里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的汹涌澎湃。我喜欢这样的主持人,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白岩松  相似文献   

12.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  相似文献   

13.
档案情缘     
<正>自参加工作后,尽管工作单位变动了几次,但工作岗位一直都是办公室,搞办公室工作也就要做档案工作,说起做档案工作的感受,还真有点百感交集。 读中专时,学的是农业秘书专业,课程中有一门“档案管理学概要”,授课的教师是从省档案馆请来的一个老同志。十八、九岁的年纪只觉那些内容枯躁乏味、令人避之不及,就连授课的老师也仿佛是从那黄纸古卷中走来的“老先生”,同学们背后都叫他“档案先生”。年轻的心里,档案只意味着陈旧、过时、呆板。考完试后,档案工作的知识自然也就一问三不知了。 对档案工作真正有所认识是在毕业实习时,实习单位让我把堆积了三年的文书材料整理出来。那真是一场真正的考试,它检测出了我的幼稚无知和对档案工作不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清明时节,我想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原“湖北日报”社驻孝感记站记——谭勇同志。他还没结婚,英年早逝,殁于肝癌。他一定是带着那篇未完成的稿子的遗憾慢慢走的,一步三回头,泪眼婆娑;更有那未竞的记生涯!报社人知道,他有一个十分刺眼的记号,也是他父母心里一道深深的伤痕,那就是右脸巴上的一块又长又大的胎记,呈猪肝色。他为什么不去美容呢?可能碍于此,他不愿求友,也无淑女近他,一直拖到近三十没婚配。其实,我曾给介绍一个谈友的对象,女孩子的电话也给了他,他一羞于胎记,二感到肚部疼痛,怕害了她,打消了联系的念头。  相似文献   

15.
无论你从那方面看,潘礼平都肯定是—个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即使他不嚼槟榔改抽香烟,他也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湖南人。所以当潘礼平作为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制片人时,他所制作的“晚间新闻”自然也就充满了湘文化的气味。《纽约时报》把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称为“中国最流行电视台的‘怪味豆’”。  相似文献   

16.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17.
贾樟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2):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18.
记与思     
记与思朽木那回“打的”,与司机聊。当他得知我的身份后,鼻出哼声,脸显不屑。惊问其故,曰:记者太吹。他说,现在报纸、电台、电视里,报道了不少私人轿车快要进入家庭的消息,就“纯属海吹”。他给我讲出三条理由,说明这私人轿车进家庭云云是“造热”。一是钱。四个...  相似文献   

19.
运城地区的档案执法检查工作是在9月初结束的.说实话,对于这次执法检查,我依然是不抱希望,因为想起前年执法检查时,那一张张毫不在意、勉强应付的脸,我就觉得没劲.我偏执地认为,许多单位对档案工作都不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只麻雀     
“叽叽,喳喳!”一只麻雀在窗外撩人地叫个不停,打断了我的写作思路,索性休息一下,向窗外望去── 下午的太阳总是很炫目,眼睛竟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光线了。“叽叽!喳喳!”我循声望去,才看见那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掩映在树缝之间,嘴里还衔着一枝小树枝当玩具。黑亮亮的圆眼睛调皮地瞅着我,很有邀请我加入它们玩耍之列的意思呢!真受不了,明知道我在学习,还来打搅我。面对这样的“挑衅”,我只好“投降”,拿出两个备用已久的棉球塞住耳朵,曰:“耳根清净大法”。 当我再次面对着作文本,心里却荡起思绪的涟漪:连鸟都可以做它想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