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会发现,古代一些诗歌往往以“无题”作题目。对此一些青年读者感到不好理解,不知“无题”始于何时,是何意思。说起“无题”诗,不能不提及李商隐。张采田云:“无题诗格,创自玉溪(即李商隐,他字义山,号玉溪生),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转动情。”对“无题”的另外一些解释是,诗人对内容有所忌讳,或有难言之隐,不便于直接揭示题旨,便以“无题”名之。另一种看法认为“无题”诗乃诗人别有寄托,“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朱鹤龄《李义山诗注》序)。  相似文献   

2.
古今诗作中,有许多题目为“无题”的诗篇,所谓“无题”,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国诗歌发展早期的诗,例如春秋时期诗歌及《诗经》中的多数篇目,都是无标题,后人以诗篇中的首句或选其中一句为之命题。到了“楚辞”,才开始出现有标题的诗歌。另一个含义是后世出现的特意命名为“无题”的诗,作者为何偏要不写标题呢?这是由于诗人鉴于种种情况,或难于言表,或使人深思,或让读者猜测,而故意隐约其辞,归于“无题”。“无题”诗能婉转言情,寄意抒怀,但若寓意过深,也可能造成令人费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范军 《编辑之友》2001,(4):18-20
就一首诗、一篇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服务于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者抓住文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登堂入室,一览全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们一向很重视诗文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板桥家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此处之"题",有"题旨"、"立意"的意思,而标题则是题旨、立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标题及其所蕴涵的旨趣、立意对诗文创作来说,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题目在诗词(或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  相似文献   

4.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5.
写文章,就要有题目。题目在文章中占有什么地位?古人认为:“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贾岛:《二南密旨·论题目所由》)意思是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可以从眼神中看出来,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可以从题目中反映出来。当然,这种反映,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显露的,有的是含蓄的。各种文体在题目的制作  相似文献   

6.
赵明诚《金石录》目录记有牛嵸题朝阳岩诗刻一通,历代方志因袭著录,自赵氏以下迄未有人得见真拓。《全唐诗》卷五四二录牛丛《题朝阳岩》一首,诗云:"蹑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学者或误解为题咏晋祠之作。今经笔者亲临勘查,见其诗刻真迹仍在,文字内容大致完好。以拓本校诸书,诗题、诗句、作者均有讹误。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报刊上似曾相识的漫画颇多,立意肤浅,表现手法雷同的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一是因袭模仿,作者不愿动脑子,乐于在别人创作的巢臼中打转转,总想借他人的"金刚钻"来揽自家的"瓷器活"。二是作者缺少对事物、矛盾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仅仅满足于图解文字或揭示问题的表层现象。结果,这些画稿人云亦云,改头换面,抄袭拼凑,糊弄了读者,也让漫画背上了"庸俗"和"肤浅"的黑锅。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艺术摄影画册时,我常常被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片所吸引,但同时我也发现,不少作者十分注重图片的角度和取舍,却往往忽略作品的标题或图片说明。"题目"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题"是额的意思,"目"是眼睛的意思。所以人们常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报纸上的文章题目,通称标题。一篇新闻有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9.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0.
炼题     
古人写诗作文,讲究炼字炼句,作警策之语,“立片言以居要”。可是不知什么缘故,不见提倡“炼题”。前人作诗常常“无题”,有的题是编书人后来加的。有了题目的,也多是交代人名、官衔、地点、时间和写作背景,或者是对写作形式的说明,很少提挈作品的内容。有些  相似文献   

11.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所引"孟棨《本事集》"的文字,并非孟棨《本事诗》的原文单行文本,而是宋佚名编《本事集》所收《本事诗》的缩写本。古代典籍所记载的《本事集》,实际是两种文献。其一,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省称作《本事集》;其二,杨绘之后的佚名编者汇集孟棨《本事诗》、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以及新添资料这三类文献而编成的本事诗词汇编,也称作《本事集》。佚名编《本事集》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孟棨《本事诗》原本进行了简化改编。  相似文献   

12.
文章自古通造化语出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之《偶然作》。这是一首评论当时文风的诗。作者认为写文章应当针对时事进行分析、对症下药,还评了名士和小儒的一些华而不实的文风和互相吹捧的恶习。偶然作,传统的杂诗题目。诗写道:“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名士之文深莽苍,胸罗万卷杂霸王。用之未必得实效,崇论宏议多慨慷。雕镌鱼鸟逐光景,风情亦足喜且狂。小儒之文何所者,抄经摘史饾饤强。玩其词华颇赫烁,寻其义味无毫芒。弟颂其师客谈论,居然  相似文献   

13.
省试诗,又称省题诗,本是指唐代应进土科考试的土子照所出题目、依规定格式所作之诗。“省试”一词之由来,当是因主持进土科考试的衙门是尚书省(礼部)、考试地点亦在尚书省之故。唐代省试诗的命题,基本上是由主考官自主决定,偶尔也有皇帝亲自命题,如开成二年(837)的省试诗题《霓裳羽衣曲诗》,即出自唐文宗之意。命题范围,或取自经史、文学一类典籍,或就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随意为之,不像清代试帖诗的命题必须出自经、史、子、集。这是唐代政治较为开放、思想统治较为宽松的一个表征。已有论者对唐代省试诗的命题类型作过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3):115-121
《四库全书总目》将《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归入"诗文评"类,并溯源至《本事诗》,认为其广收"无事之诗"有乖体例。这样的观点被后代学者沿用并扩大范围用以批评所有"纪事"作品,颇有不妥。馆臣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编者的编纂意图以及作品与《本事诗》间根本差异。馆臣批评的形成与清代重史的时代思潮有关,同时重史的时代思潮也使清代出现的"纪事"作品史学色彩有所加重。"纪事"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自成一体,表现为:记一朝之诗与"事";诗有独立地位,非仅为系事而存在";事"广涉轶事、评论、考证、本事等个多方面。而《清诗纪事初编》在体例与主旨上与他作异趣,不宜算作"纪事体"作品。在性质上,"纪事体"是一种特殊的总集形式。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江左文人以变的审美观重新确立诗评价值观念,使诗歌在审美取向上从明中期以来门户之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李商隐诗文的整理和研究才正式被一些学者所关注。顺治间,首先在虞山文人群体中掀起李商隐研究热潮,逐渐波及整个文坛。本文以道源、冯班兄弟、钱龙惕及朱鹤龄之李商隐研究为四题,或探其得失,或析其悬案,以观清初李诗研究状况及诗学风尚。  相似文献   

16.
诗与漫画     
诗同漫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式要算“诗画配”了。一首诗,配上一幅漫画,给人一种新的感受。 漫画、“诗画配”的形式的产生可能是受了国画或绘图小说的影响。从中国画的发展看,最先成熟起来的是人物画,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五代至宋,花鸟画日趋兴盛。到了明、清时代,打破了单一的绘画形式,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到,在画上题上一首诗或一句诗,已经是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7.
《入京》诗是明代民族英雄、诗人于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成语“清风两袖”即出自此诗。《辞海》《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清风两袖”词条如述及此诗本事,或称出自都穆的《都公谭纂》,或不注明出处;相关论文或读物引用此诗及其本事时,标注方式大致与《辞海》等辞书相类。经考,叶盛的《水东日记》才是著录于谦《入京》诗及其本事的最早典籍。  相似文献   

18.
最近,连续发生几起贬低以至讥讽漫画的事儿。某地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不列漫画这一辞目。有人讥讽“不会画画的人才画漫画”。去年10月30日某报登了一篇《漫说漫画》的文章,内容是介绍一本幽默画集的,但文章一开头竟然说:“漫画……是没有本事的人想要跻身美术界的一种投机取巧。”对漫画的贬低,虽与近年来某些漫画粗糙、平庸有一定的关系,但漫画界的实际情况,也并非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本事诗》的作者,陈尚君考订其姓名为"孟启",生年为元和前期。而本文则认为前一判断虽然正确,但尚须补证;后一说法则在论点和论据上都有问题,稍加考补则可确定孟启的生年为元和后期或长庆年间。  相似文献   

20.
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著录伯3597卷云:"诗集。第一首题《白侍郎蒲桃架诗》,馀均无题及撰人,但末两首考知为自居易《柘枝妓》(乾符四年灵图寺僧写本)。"今考原卷共抄诗九首,卷首为一书札,残。后空约四行位置始抄诗。九首诗中有白居易《夜归》、《柘枝妓》二诗,又有《白侍郎蒲桃架诗》,今人也多认作白居易的作品。卷末有抄写者"乾符四年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