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体育报1988年10月31日报道了中国女排在香港参加超霸杯赛的情况。新闻导语说:“中国女子排球队10月29日和30日晚在香港苦战10局,以2比8分别负于苏联队和古巴队。一胜二负,获得这次超级女排赛的第三名。”在香港举行的女排超霸杯赛,共有四个队参加,中国、苏联、古巴之外,还有秘鲁,中国队是在胜了秘鲁队之后,连连输给苏联队和古巴队的。因此这一条新闻导语,也可以写成这样: “曾经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在以一球优势(3:2,终局16:14)赢了秘鲁队以后,连吃败  相似文献   

2.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3.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5.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6.
冲动的媒体     
前一阵子,在东亚足球四强赛上,中国男足以3比0的比分,改写32年不胜韩国队的历史,可喜可贺.然而,赛后很多媒体都把誉美之词毫不吝啬地撒向中国队,"灭韩"的眼频频出现,令人很是反感.我担心,假如接下来中国足球再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逢韩又败,我们的媒体还拿什么说事呢?  相似文献   

7.
修改拾趣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写文学作品,还是写新闻报道,都不能忽视修改。契诃夫曾这样说:“写作的技功,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投巧。”诗人梦家将他的诗寄给胡适修改,诗中有这样两句: “鸟莫许唱,清溪停了不流!”胡适改成了“鸟不许唱,清溪停了莫流!”把第一句中的“莫”与第二句中的“不”移了个位置,使两句都成了命令语气,增强了抒情性。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本来有这样几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写完后总觉得有点不够味。当时这出戏在重庆演出,演员张逸生同志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相似文献   

8.
最美情话 电视台录制一个节目,要评选最美的一句情话。现场选出了十对夫妻,轮到一对老年夫妇时,老太太接过话筒,轻轻说了一句:“我听过最美的情话是——你现在站着还是坐着?”  相似文献   

9.
巩俐是演艺界的“大腕”,不消说也是报刊影视栏目争相追逐的对象。我本俗人,在翻看报纸时,报道巩俐的消息,只要能跳入我的眼帘,我还是会颇有兴致地浏览一遍的。特别是有的文章,标题出语惊人,由不得你不看。但是有几次读完了,才知上了一当,却悔之晚矣。一篇是《巩俐的“丈夫”咋这“深沉》。在我有限的了解中,不知巩俐何时有了“丈夫”,自然这是“最新消息”了。我赶紧往下读,原来“丈夫”是指《画魂》中出演男主角潘赞化的香港演员尔冬升,通篇讲的是他的生活琐事。标题作“巩俐的‘丈夫’”,当然是因为巩俐的知名度更高,更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不过这么一来,把我这样的人给涮了——活该,没瞧见“丈夫”带引号了么? 可是有一个标题却是一个引号也没带,还是把我给涮了。某报头版打出一个大标题《巩俐改名巩艺谋》。组成标题的7个字,不管是哪派语法学家都只有一种解释:巩俐不叫巩俐了,她现在叫巩艺谋了。  相似文献   

10.
你的中文水平合格吗?方而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呀呀学语开始说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说汉语、写汉字不仅成为中国人的特征之一,而且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凝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底蕴“方块字文化”。可就在20世纪的今天发生的一些现象,却使人不禁想问一句:你真的会中文...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上的新闻文体,种类很多,各具特色.怎样为它们制作标题呢?有规律可循吗? 我以为是有的。关键在于确立两个基本观念: 一、首先要把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统统都看成是总的“新闻文体”。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应首先想到,它们都是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别),你要以新闻文体标題的共同要求来要求它们,譬如要用新闻事实说话,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等等.就是说,你首先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使制作的标题,都是新闻标题而不是评论标题、文学标题……二、紧接着,你要在此基础上,同时把这些新闻文体再看成是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相同)。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又要想到,尽管它们都是总的“新闻文体”,但又是各不相同的新闻文体,你在遵循新闻文体标题的共同要求时,又要考虑它们各自的不同特色。就是说,你还要抓住它们的“个性”,使制作的标题,既  相似文献   

12.
标题杂谈     
一篇新闻、文章,如果有一个好标题,往往使满篇生辉。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同志在天津的一次讲话,谈到文章标题的重要时,曾用诙谐的口气说:“你们谁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你们磕三个响头!”的确,翻翻《燕山夜话》,看看他笔下的标题,许多都是精心制作的。五十年代,有一个外国歌舞团来中国表演。编辑目睹了精湛的艺术,标了一个肩题:《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几十年过去了,文章的内容忘了,标题却留在记忆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前在车站和朝鲜战友告别时,中朝战友有的挥泪,有的拥抱,有的  相似文献   

13.
9月22日,《石家庄日报》第四版有一篇体育新闻,标题是《亚洲区预选赛B组第二阶段 中国队要小心提防谁?》,结尾又有一句:“由此可见,中国队在十强赛后半程的征程中,须小心谨慎地提防老对手西亚诸队”。笔者认为,这两处句子中,“小心提防”和“小心谨慎地提防”的用法都有  相似文献   

14.
因为足球记者在采访时失礼失态失语 ,而被采访对象“抢白”嘲讽的事情 ,最近接二连三发生。不知这些“足记”自我感觉如何 ,是否尴尬 ,作为同行 ,我是替他们脸红的。先是一位“足记” ,在卡塔尔队官员到沈阳打前站作准备的时候 ,提出了“会不会由于不适应东北寒冷气候而败给中国队”的问题 ,这位官员立即反唇相讥 :“卡塔尔队四年前也是在东北金州踢赢了中国队 ,难道你忘记了?”报上说这位记者“顿时语塞” ,真是何苦来哉!随后是几位“足记”采访米卢 ,提了一些或者相当幼稚或者事关“军机”的问题 ,米卢没有正面回答 ,只是说了句“我怀疑…  相似文献   

15.
4月9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进行的今年第一场商业足球赛中,国安队以3:2战胜巴西冠军格雷米奥队。兴高采烈的球迷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球竟成了“工体不败”的最后一个神话。此后在“工体”,中国队和国安队连负意大利拉齐奥队、英格兰队、意大利那不勒斯队、阿根廷博卡青年队。 随着这些失败,球迷们对商业足球的热情骤减,商业足球由此从得宠走向受冷落…… “赢”了又怎么样呢? “工体不败”的神话来源于1994年和1995年两年中国队和国安队在工体的近乎不败的战绩。其中国家队两胜桑普多利亚队、一胜哥伦比  相似文献   

16.
每到年末岁首 ,各种媒体纷纷推出国际的、国内的、各行各业的“十大新闻”,算是对逝去的岁月的总结 ,也给人们带来几分回味的兴趣。“十大新闻”应当是一年中最有新闻价值、最值得人们去回顾、反思的重大事件。可是 ,有的“十大新闻”,就像注水肉似的 ,不那么令人信服。1月29日 ,央视体育频道播出2001年中国篮坛“十大新闻”,其中有这样两条 :中国球员王治郅与乔丹同场竞技 ;在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上 ,中国队战胜美国队打入决赛。听了这两件“十大新闻”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言过其实 ,难以服众 ,水份不小 ,吹过头了。先说…  相似文献   

17.
两手博     
我的顶头上司连一句“丫头你写不写博?”都不问,直接默认我一定会写。在我交代完工作后,他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把你博客的地址给我,我来给你加个链接。”  相似文献   

18.
一案头放着一堆稿件,两篇稿件的题目映入眼帘。一篇题为:仔猪充狗崽母犬当“奶妈”农民王生用母犬哺育仔猪三十头全部成活另一篇题为:本市召开学习十三大文件讨论会这两个标题一看就清楚:前一个标题是认真制作的,而后一个标题没有下过功夫。这使我想起了平日编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即有的记者写稿下功夫,而做标题是马虎的。为什么有的记者写稿做题都认真,而有的记者写稿下功夫,做标题却马虎呢?关键是对制作标题的认识不同。有的记者认识到认真写稿是自己的职  相似文献   

19.
今 年 似 乎 是 《中 国 青 年 报 》的 “官 司 年 ”———刚 刚 在“中国 第 一月 嫂”刘杰 起 诉的 名誉 侵 权案 中 “惨 胜”,喘息未 定,沈 阳市 中级 人 民法 院 原副 院长 焦 玫瑰 的 起诉 书又送 到了 案 头 ,还是 名 誉侵 权 。有业 内 人士 评 价道 :中 青报的 困境 其 实 不过 是当 代 中国 媒体 的 一个 缩 影罢 了。媒体现 在大 都 是 “侧着 身 子工 作 ”:一 方面 要 担当 起 社会 公器的 责任 ;一方 面又 要 投入 极 大的 精力 来 应对 无 休无 止的“名誉 侵权 案 ”。 媒 体 虽胜 犹败 为 什 么 说 中 青 报…  相似文献   

20.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