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日报》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组织兴中会的“唯一之喉舌”,所以又称为我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日报》是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由他的亲密战友陈少白于1900年在香港创办的。1894年兴中会创办以后,孙中山还未曾认识到利用报纸进行宣传的重要性.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大使馆诱捕拘禁,险些被钉在一只大木箱中运送回国处死,多亏了伦敦报界大造舆论,才迫使公使馆释放了孙中山而幸免于难.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使他真正认识了报纸宣传的强大威力。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百日维新失败以后,逐渐沦为保皇派,他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不  相似文献   

2.
一、清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和发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陕西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广泛的革命宣传活动,他们很重视报刊宣传工作。清光绪34年(1908年  相似文献   

3.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其中尤以<民报>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李谦盛 《报刊之友》2014,(9):133-134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分别创立了自己新式的舆论宣传工具——报刊,从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着十分浓烈的政治性色彩,为政治服务是它的本职工作,亦是它的特点。但是,虽然是为政治服务,中国近代报刊依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发展过程及对其报刊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目的在于思考从近代开始中国报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近代报人办报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娜 《青年记者》2009,(22):90-91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其中尤以《民报》最具代表性。《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报道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改良派的保皇言论进行辩论,其宣传突破了改良思想,进一步催发革命排满风潮,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影响重大的一代社会思潮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经八下南洋,在海外度过了近20年。报刊活动,是他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据统计,他在海外创办和主持其工作的报刊就有十余种: 1899年12月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从日本横滨购办设备,拨付经费创办起来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喉舌,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报之鼻祖”。 190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月刊),为同盟会机关报,先后由廖仲恺、朱执信和章炳麟等人主持。孙中山先生为该报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并发表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孙中  相似文献   

7.
卢佩  杨阳 《新闻世界》2008,(9):116-117
章太炎在学问和革命两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观其一生,无论学术还是革命方面的著述,报刊文章占了很大一部分。他的办报活动,也是贯穿了大半生的。本文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期来研究他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主要分析了他作为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报刊活动和思想及他的文风问题。  相似文献   

8.
“苏报案”的辨正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在1903年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因言论罪被政府告上法庭的报案。但是,从这个案件的历史检索中,我们发现,在租界的法庭上,革命派并没有如教科书上所说的“把法庭当作宣传革命的讲坛”。更值得深思的是,在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背景下发生的言论案中,却没有提到关于“言论自由”的观点。对于历史教科书的叙述,我们须要辨正。同时,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革命派报刊在重视革命宣传、重视宣传效果的同时,对于资产阶级报业理论的漠视,以及近代报业强烈的政治工具性取向。“苏报案”开了近代革命派报刊的一种为唤起舆论而无所顾忌、放言激烈的办报风气,但却没有留下那种可以让后世新闻事业生生不息的建立制度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正一、梁启超的报章体的形成过程近代报刊上政论地位的确立,正是从梁启超等人主办的维新派报刊(以《时务报》为其代表)开始的,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国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高涨,以此为契机,变法维新思想很快在中上层官吏和众多士大夫中得到广泛传播,变法维新运动逐渐达到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利用报纸宣传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张。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论文体,这种文体足以代表近代报刊史上文体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称报章体(由于人们推崇梁启超,这种文体又叫做"时务体",或"新民体")。  相似文献   

10.
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最早倡用的。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运送军械。准备起义,不慎走漏风声,陆皓东等70余人被清军逮捕。不久,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士良)3人被迫东渡日本。11月初经过神户时,3人买了一份日本报纸,看见上面登有一则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阅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8):6-11
刘师培是扬州仪征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相媲美;一生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五四运动三个时期,其报刊活动与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相互交织。刘师培的报刊活动前期主要宣传排满反帝的革命思想,中期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及教育思想,后期主要宣传保存国粹、支持袁世凯称帝、反对新文化运动。刘师培的报刊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刘师培的报刊活动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学者形象的典型之一,他的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其国旗制式已基本形成。中华民国成立后,对国旗的确定多次进行过讨论,确定后又几经变动。本文拟概述中华民国国旗制式的形成、确定及演变历史。首先,扼要介绍与中华民国国旗有关的几种旗帜。(一)青天白日旗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旗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领导人之一陆皓东设计制作。旗底为蓝色,以示青天。旗子中央置一向四周射出叉光的白日。初制时,叉光多寡不一。后孙中山解释:叉光代表干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此后遂成定制。1895年3月16日,孙中山在香港主持兴中会干部会议,决定以青天白日旗为拟于重阳节广州起义时的旗帜。后因叛徒告密,起义未及爆发即遭镇压,此旗未能使用。1900年10月,兴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报刊上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新闻照片呢?这是新闻摄影工作者和一般编辑工作者都感到兴趣的问题。以我所知,最先刊登新闻照片的是中国人在日本创办的一些报刊。1902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是其中的第一家。1902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和1903年以后在东京创刊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也都刊有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前,清王朝、革命派以及君主立宪派围绕着是否排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排满"的宣传和鼓动一方面推动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旬报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兴中会创办的最早报刊之一。一八九九年冬创刊于香港。由兴中会的著名活动家陈少白主编,杨少欧、黄鲁逸实际负责。刊物的内容:二十六期以前有《国事》、《邦交》、《纪乱》、《存疑》、《电音》、《上谕》等栏;二十七期起改为《北省大事记》、《南省大事记》、《清国官文》、《各国时事》,《电音》、《上谕》仍旧。每期卷末附有《鼓吹录》,专以诗歌、杂文讽刺时政。中国旬报和香港中国日报是同时创刊的,而以后者为主。冯自由在谈到中国日报时曾有这样的记载:“香港中国日报为革命党机关报之元祖,自己亥(光绪二十五  相似文献   

16.
韦金艳 《新闻世界》2013,(5):210-212
革命宣传活动在革命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陈少白在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工作期间,通过《中国日报》等报刊平台,宣传新学新知,传播革命思想,并巧用戏剧等文艺活动,为革命鼓与吹,成为革命强有力的舆论阵地和思想武器,其革命宣传活动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报刊编辑工作是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在毛泽东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报刊编辑工作在革命活动中的份量以早期为最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的革命活动是从从事革命报刊编辑工作开始的,其思想的转变和发展是在编辑实践中完成的。认真探讨毛泽东早期编辑活动的渊源、特点和历史地位,对于毛泽东编辑思想和中国革命报刊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奠基人.在他们一生的革命活动中,报刊活动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就是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恩格斯也是从给报刊撰稿开始了他的革命活动.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们运用报刊这种锐利的思想武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因此,认真研究他们的报刊活动,从他们的报刊活动中吸取营养和教益,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学和报刊工作的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张慧芳 《青年记者》2017,(18):105-106
沈荩(1872~ 1903),原名克誠,号愚溪,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戊戌变法失败后留学日本,1900年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人致力于自立会运动,且兼任《天津日日新闻》访事员.因犯事,于1903年7月10日被清廷逮捕,7月31日被杖毙. 晚清的报刊舆论环境 1903年清朝处于外交无奈、内政无方的焦灼时期.一方面,清廷实力匮乏,人才短缺,不具备与列强分庭抗礼的实力;另一方面,革命派日益强大,长期在传统思想与康梁思想影响下的民众接受到了新思想的润泽,进入思想碰撞时期.同年春夏间,清廷对拒俄事件进行镇压,刺激多数学生政治态度转向革命,刊物多呈反清革命倾向,掀起反满宣传热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制度萌芽于革命宣传并形成于与国民党的斗争中.1921至1929年,在加快政党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新闻出版工作在整个革命宣传活动中的地位,不仅通过宣传政策制定和机构设置加强对新闻出版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而且通过报刊、书籍等的出版将其政党意识推广到现实层面,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新闻出版制度.中国共产党这一阶段对出版制度的着力建构为以后新闻出版制度的制定、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