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的婚嫁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婚嫁丧葬礼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本文联系连云港当地历史文化背景,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婚嫁丧葬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归纳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渊源和思想内涵,揭示连云港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陕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交流很少,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方言.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方言蕴含了特殊的地域文化.在陕北方言中,有许多词语都与丧葬有关,这些词语反映出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陕北丧葬文化.庄严的丧葬礼仪程序表现出了陕北人浓厚的孝亲思想,也体现了陕北人死者永生与灵魂不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陕西商州的丧葬方言词语真实地记录了农村丧葬习俗的全过程,再现了古朴醇厚的地域文化踪迹。商州农村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丧葬习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联系商州自然地理状况、历史人文背景,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分析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商州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方言是区域文化的栽体,也是地区文化的代言.辽东地区方言融汇了聚居地各民族语音、语词的风格,特别是深受山东半岛方言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方言文化.辽东方言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饮食、称谓、丧葬习俗和地名等方面,记录了这个地区移民、开发和民族融合等历史文化内容,只要辽东方言传承下去,这些反映地区文化历史面貌的内容就不会遗失.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9,(3):73-76
合肥方言作为一种世代传承且较为稳定的文化,蕴含着该地区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通过对合肥方言中两类农业词语的研究:第一类是在农耕历史中形成的农业地理类词语;第二类是在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工具类词语(在农业工具类词语中又包含耕作工具类词语、加工工具类词语、运输工具类词语、储存工具类词语),探索合肥方言和当地传统农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建始县域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方音色彩.收集整理建始地区使用频率较大的一些词语,从形象化词语、反映生活习俗的词语、形象化的熟语、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四个方面对建始方言词语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建始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方言及其承载的口传文化是一种民间的、地方性的、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地区,古往今来都是多民族多移民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汉语方言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尤为突出的是,这里的汉语方言词汇中存在大量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伊犁河谷地区的山水地名多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音译而来,这些音译地名词语呈现了多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娄底地域内的土话颇具特色,考索娄底土语中一些词语的书写形体,希望对地区文化研究以及汉语方言等领域会有些许补益。  相似文献   

9.
娄底地域内的土话颇具特色,考索娄底土语中一些词语的书写形体,希望对地区文化研究以及汉语方言等领域会有些许补益。  相似文献   

10.
《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方言俗语和独特人文景观融合成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陕西关中方言的面貌和基本特征。关中方言古朴典雅,具有质朴凝重的乡土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方言的词语组合和表述方式蕴藏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词汇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词义演化轨迹。关中方言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汉语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中有极重要的参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常用的襄阳方言词语中,列举出40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特征的词,拟从语音、音韵、文化习俗等诸方面对方言词语的本字进行探究.这在指导方言规范化书写,正确使用方言、宣传和保护方言方面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地方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良好的语言基础,对地方方言加以了解。但语法及语音研究是无法对语言本身的内涵做出很好的诠释的。是因为,词语在语言中既是非常活泼的因素,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凝结的结晶,只有通过方言的研究才能充分了解当地方言的魅力。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从这个地区的词语入手,这样可以相对容易很多。这篇文章就是要对定边地区的方言词语和民俗文化的联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探寻定边地区特有的民俗现象与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特定视角,即方言词语与地方风俗文化的三个小方面,“同一词语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比喻用法;同一词语在不同地方表示的不同意义;同一意义在不同地区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看地方风俗文化来论述方言词语与地方风俗文化的联系,以期给方言与文化的学习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方言时间词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闽南方言中特有的时间词语从构词理据和文化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力求说明闽南方言时间词语的特点。闽南方言时间词语在构词理据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包括名量结构及形量结构的偏正式复合构词,偏义复词构词,同义连用构词,缩略方式构词,词素组合逆序构词和特有构词成分等。在文化特征方面,它显现出闽南方言中留存的古语积淀,体现了闽南地区与外国的频繁交流,也展示出闽南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5.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内蒙古西部区农村方言中丧葬词表现了这一地区农村的丧葬文化。“烧下炕纸、灵棚”等,反映了人们灵魂不死、求其赐福的观念;“孝服、哭丧棒”等,表现了生者失去死者的哀痛,同时也体现了孝道;“复山、七七”等,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穴葬、小份儿钱”等,表现了重殓厚葬之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普通话教育的不断落实,方言在人们视野中逐渐消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语文教材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对方言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18.
<正>安塞腰鼓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陕北地区的一种鼓舞艺术,其因发源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而得名。安塞腰鼓历史气息浓郁,据资料考证,其已经走过数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走出陕北地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得到诸多美誉。如今,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安塞腰鼓作为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无疑是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视角深入探索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发掘安塞腰鼓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丧葬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丧葬文化变迁受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推动了丧葬习俗向规范化转变。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政策制定与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冲突、"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是重庆市奉节地区丧葬文化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三大矛盾,而这三大矛盾催生了特有的三峡库区农村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杨楠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4,(20):38-39
陕西省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关中方言和民俗文化,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系统正是观察和研究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材料。该地区自远古以来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农耕文化,以及在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下农作物种类和丰富食材对关中地区饮食文化样态的深刻影响,使方言的词汇系统沉积了丰富的饮食词语。关中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风格杂糅的面食文化使得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