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新闻因其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和较强贴近性,能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媒体竟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采写刊播社会新闻成为各家新闻媒体争夺受众,扩大影响力的主要运作手段和追求的目标。在社会新闻中常有一些诸如车祸、火灾、坠楼、溺水、遭  相似文献   

2.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3.
秦超 《军事记者》2008,(8):42-44
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新闻传播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引起受众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军事新闻传播价值观的中心是受众,其传播的全过程都是把着眼于受众这一客体当作挖掘军事新闻价值、实现军事新闻价值的立脚点,选择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传播的军事新闻越被受众欢迎,社会反响越强烈,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际国内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等共同构成了都市类报纸丰富的新闻内容,深受广大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因为社会新闻广受关注,所以研究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时候,一张都市  相似文献   

5.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6.
程广民 《军事记者》2004,(11):56-57
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其缘由无疑是报道的新闻信息真实、清楚,介绍的知识准确、可靠,以致于不少受众已习惯于把它作为了解社会、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读物。但是,近年来有些新闻报道在这方面却辜负了受众,出现了以下九类不该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纪实新闻,通常也称特稿或大特写,是近三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闻文体。它介于新闻与文学、报纸与杂志之间,融新闻、故事、传奇为一体,是离广大受众很近,并对受众能形成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一种新闻传媒工具。纪实新闻这株新闻百花园中的新秀,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引起媒体和受众的关注。那么,纪实新闻独特的魅力是怎  相似文献   

8.
钱春媛 《传媒观察》2003,(12):57-58
问题新闻是以提出、回答或揭示新闻受众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某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闻。问题新闻直接来源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是媒体“关注现实”、按照“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报道影响力的产物。因此近些年,问题新闻在各类媒体和各种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0.
许好好 《传媒观察》2005,(10):38-40
近年来,我国传媒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虚假新闻的泛滥和蔓延不仅严重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引起了广大受众的不满和气愤,同时也削弱了当代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媒体的角度讲,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从受众的角度讲,突发事件报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面对突发事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也就是说,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报点”到底在哪里?应该让社会关注什么?又给受众提供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王勇 《新闻采编》2003,(5):21-22
经 过几年的市场洗礼 ,少数媒体在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中走上歧途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抢夺市场份额 ,不惜降低格调 ,以“性、星、腥”等庸俗化内容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 ,大搞煽情主义 ,以致近年来 ,在灾难新闻、法制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中 ,出现了过分展示血腥场面、渲染血腥的不良倾向。少数媒体把“血腥”当卖点广大受众出于对生存环境、自身安全以及人的命运的关注 ,对灾难事故、法律新闻以及社会上发生的其它不幸事件格外关注和重视 ,他们有尽快了解的愿望。因此 ,这些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受关注度、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为了满足受众的…  相似文献   

13.
娱乐新闻的庸俗化与受众的审美疲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记者摇篮》2005,(12):53-54
时下,娱乐新闻占据了媒体众多的版面和空间.不仅是娱乐休闲类的报刊。就连一些一向以严肃面孔示人的党报也开辟了娱乐专版.娱乐新闻已与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一道成为这个时代公众资讯的组成部分。但是,与娱乐新闻在媒体上大肆攻城掠地的发展势头相比,受众对它的热情却在逐年降温。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要归咎于娱乐新闻的庸俗化,由于娱乐新闻的庸俗化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而与娱乐新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的网络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亮 《网络传播》2006,(12):42-43
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特别在实践领域,从广播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民生节目专版遍地开花,从关注百姓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到引导社会公共生活,其跨媒体的普适性、新闻内核的贴近性、受众话语权的扩张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升 《军事记者》2001,(11):13-15
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终端的接受,越来越受到理论的关注和实践的亲近。在大力倡导军事新闻改革的今天,改变落后传播观念,做到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对于更好地发挥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功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打得赢”和“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新闻这些年日益受到我国媒体和受众关注。不少社会新闻,包括都市报、小报发的社会新闻,宣传了社会的新风尚、好人好事,揭露、抨击落后、低级的社会习俗和形形色色的迷信现象,社会效果是好的。毋庸讳言,我国媒体特别是某些都市报、小报,在新闻报道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就是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记协2003年10月发出的关于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所指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消极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许加彪 《新闻界》2006,3(4):16-17
何谓社会新闻?一般而言,人们把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等并列考量。是指以反映世俗生活、伦理观念、趣闻异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作品,属于“软新闻”之一种,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社会新闻主要以大众为主角,根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富有情趣,因而易于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8.
王先荣 《新闻采编》2007,(1):36-37,35
新闻活动已成为现实社会最普遍的一种活动。新闻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新闻控制主体、新闻受众三种力量共同作用,完成新闻传播过程。从理论上说,新闻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的各极主体应该是平等的。但综观中外新闻活动的历史,新闻活动的主体并不处于真正平等状态,新闻工作者或屈从于政治权力,或屈从于资本,或迎合受众,一直生存在权力、资本、受众争斗的夹缝中。  相似文献   

19.
韩宁 《记者摇篮》2007,(3):45-46
随着新闻多元化趋势的越来越强,原本处于边缘新闻的科教新闻,越来越引起媒体的重视和受众的关注。人们通过新闻媒体获得科教信息,寻找学历提升机会;新闻媒体通过科教新闻引导受众关注科教发展动向,倡导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新闻打假,是新闻媒体生存发展之根本。新闻的核心就是真实,新闻真实是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新闻报道不可动摇的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媒体终将得不到受众的信任,而为受众所抛弃。在当前国内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现、信息传播途径纷繁众多、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