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清之际人屈大均著有《广东新语》一书,其成书年代史无明文,近人有推测为康熙十七年者。此说实不准确。该书卷28《怪语》部分,记有康熙十九年发生的事情。可见其成书的时间应不早于康熙十九年。  相似文献   

2.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清军南下广东时,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终生不仕清朝。屈大均平生著作丰富.因其著作中有反清思想.为清廷所不容.从雍正至清末的近两百年中.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其名也渐不显于世。直至民初修《清史稿》、新修《番禺县续志》及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等书中.始有其小传.另外近人朱希祖有《屈大均传》.邬庆时有《屈大均年谱》行于世,汪宗衍所撰《屈翁山先生年谱》.则在1970年刊行于香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屈大均的研究逐渐展开。在这期间召开了两次大型的屈大均思想研讨会:其一为1986年由《屈大均全集》编委会、广州诗社和番禺市文化局联合召开的纪念屈大均逝世2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屈大均的爱国思想、哲学思想、诗词和书法艺术等课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其二为1996年12月由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屈大均思想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番禺召开.屈大均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会后出版了屈大均研究论文集。在这次会议上还举行了《屈大均全集》首发式。1997年《屈大均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集收编屈大均著作360余万字.是一部屈氏著作的大汇编。这为屈大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提供了方便。本文就近20年来国内大陆方面屈大均的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主要涉及一些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屈大均的气质风范与人格精神、文学成就、史学成就等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对于"客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影响到客家社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康熙二十六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编《永安县次志》为中心,结合当地族谱等民间文献,讨论"客家"称谓之始与当时永安的客家社会;认为《永安县次志》所提"客家"是至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所载围楼、风俗等,与梅州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年)字翁山。广东省番禺县人,明诸生,入清不仕。有《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翁山易外》、《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等著作。《骚屑词》二卷,附于《翁山诗外》。  相似文献   

5.
塘上行     
青丝 《大中专文苑》2009,(11):67-67
苦楝树是常见的落叶乔木,枝繁叶茂,易于种植,成材快,为人们绿化庭院的主选树种之一。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过去的乡间人家.凡是生养了女儿,就会在庭前屋后的空地上种几株苦楝树。等到女儿长大成人,苦楝也已成材,此时把树砍了做家具.可作为女儿的嫁妆。  相似文献   

6.
广东肇庆的鼎湖山(现在人们习惯于这样称叫),本来叫顶湖山,亦曾被名为天湖山。其中顶湖山和鼎湖山这两个名称长期以来被互混称叫,以至其名不对实,这个问题必须要彻底弄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各个名称之由来及其含义。之所以称之为顶湖山,是因为该山之顶部有好几个湖的缘故。研究广东地方史最有权威的清初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山语·顶湖山》中说:“顶湖者,端州镇山,去郡四十里。……上龙湫,所谓上飞水潭也。……下三、四折为大龙湫,……一大瀑布长可三十余丈,是谓大飞水潭。自西庵而下,又有短瀑布八、九,小潭湫四,是皆所谓顶湖也。”之所以…  相似文献   

7.
读了《老年教育》去年第11期“时政新语”阎礼的章《反腐“从娃姓抓起”?》,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诗寄心志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自幼好学,15岁能诗。作为清初遗民,屈大均曾多次参与抗清斗争,因而他的诗文多抒写自己反清复明的志向。下面我们通过他的三首诗作,看看这位被当时诗坛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是如何———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论?———屈大均《读陈胜传》[赏析]此诗采用以史述史的写法,字里行间不仅突出了陈胜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反清复明意识。诗人在诗歌中歌颂陈胜,同时也盼望像陈胜这样的英雄豪杰能够挺身而…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是两篇以描写声音见长的章。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而这一诗一却能曲尽其妙,令人美不胜收。虽前描绘的是琵琶声,后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在对声音的描写手法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有很强的可比性。在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在此我想另辟一径,仅从音乐与心境的关系角度来对二进行比较重赏。  相似文献   

10.
《皇明四朝成仁录》是清初明遗民屈大均所撰的一部“当代史”。其书虽未竟成,却因率先保存了清初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抗清斗争的珍贵实录,保存了北方清廷占领地区抗清斗争的重要资料,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时代形势和社会变迁,成为清前期南明史撰述综合性成果的开新尝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所写"近来越寇猖獗",与史实里的福建林爽文"作乱"、安南阮惠"篡国"可相对应。小说里的"安国公",与乾隆帝的元帅福康安可相对应。小说里的甄应嘉,与大诗人、大史学家赵翼可相对应。《红楼梦》第九十九回、第一百回、第一百一十四回、第一百一十八回的有关内容,皆写成于乾隆五十五年。这四回,应该属于"鼓担上"的那"十余卷"。可能是某个藏书家,请高手写出了补缺的"十余卷"。  相似文献   

12.
汪藻生前,虽著述丰富,但其作品在时代变迁中,有较多散佚与变更。在宋代,汪藻别集有《浮溪集》六十卷、《龙溪集》六十卷、《猥稿外集》一卷流传;至元代,《浮溪集》六十卷尚在流传,而《龙溪集》、《猥稿外集》则不见著录;至明代,《浮溪集》亦散佚,流传较广的是后人辑佚编成的《浮溪文粹》十五卷。《浮溪文粹》在明代主要有四次刻印,分别在正德元年、嘉靖十年、嘉靖三十四年、万历年间,后三次刻印皆以正德本为底本。至清代,《浮溪文粹》十五卷又有被重新整理刻印的康熙七年汪士汉居仁堂刻本;此外,汪藻的别集在清代又有大的整理,即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四库全书》本《浮溪集》以及陆心源、孙星华所做的补遗。汪藻别集的现存版本主要有《浮溪文粹》十五卷,分别是明正德马金本、明嘉靖汪拭本、明嘉靖钱芹本、清康熙汪士汉本、清《四库全书》本;《浮溪集》三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全宋文》本。  相似文献   

13.
《快心编》成书年代与刊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买愁集》与《快心编》的关联、查慎行与《快心编》的关联等,推断《快心编》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前后。《快心编》最早刊本是雍正三年课花书屋本,该本有四桥居士和查慎行的评点。申报馆于光绪元年从日本购得16册《快心编》书稿并排印,这部小说在清末民初时期得以盛行。《快心编》的流传,还有中一书局石印本和受古书店石印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陆几家出版社或排印或影印出版了《快心编》,源头版本皆是雍正三年课花书屋大字本。  相似文献   

14.
清康熙五年(1666),黄山慈光寺住持释弘眉编辑完成《黄山志》。该书刻成后多次被修改重印,加之历百年时光,如今已较为稀见。四川省图书馆藏有一部释弘眉辑《黄山志》,曾为李一氓藏书,书上有李一氓考证和题跋。题跋涉及以下问题:一是康熙时期出现的黄山志种类和程弘志辑《黄山志》的刊刻时间;二是书中黄山图的“缺帧”问题;三是释弘眉辑《黄山志》与闵麟嗣辑《黄山志定本》之间的“公案”;四是释弘眉辑《黄山志》的版本;五是李一氓收藏这部书的原因。文章将介绍基本情况,并对上述问题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钞本《类姓登科考》是一种体例独特、史料价值突出的科举文献,以前学者对其相关信息缺乏相对准确的著录。从藏书印、时人征引、地名变革和避讳改字等角度,对其作者、成书时间进行考证,认为该书确为盛子邺之作,写成于康熙元年之后、康熙四十年之前。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错误,参考时需要注意辨别。  相似文献   

16.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小说《镜花缘》第三十一回“谈字母妙语指迷团”描写的故事内容、实际是同一作另一声韵学作《李氏音鉴》一书提要的形象化表述。本将对此作出解释,帮助对声韵不太熟悉的读读懂小说这一部分。这两部书的作李汝珍是北京人,他的声韵学是兼顾当时南北音的。云南汉语方音就是接受南北音影响的产物。《李氏音鉴》中记载了很多北京话里的老人声字,与云南汉语方音非常吻合。本力求弄清当时南北音情况,以此来填补《史稿》在清代中叶上的一段空白,所以把它作为附录。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红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红学研究不是建立在资料考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作为小说创作家敏锐的直觉上。林语堂红学研究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后40回不是高鹗的“伪续”,而是曹雪芹自己创作的;后40回具有与前80回同等的艺术价值。据新红学家的考证,《红楼梦》在距曹雪芹去世之前的八九年(乾隆二十一年)已完成了文本的前75回。林语堂认为,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有时间、有条件完成后40回,而由高鹗去代为完成是有悖常理的;从创作经验的层面看,创作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同一个作者创作的作品也可能出现文本矛盾的现象,更何况《红楼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所以,文本矛盾与否和著作权不是一一的对应关系,后40回与前80回的矛盾出入不能证明后40回一定出自他人之手。  相似文献   

19.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后四十回作者争议纷纭的情况下,回顾一下后四十回的来历,可以清楚看出,最早将后四十回公布于世的程甲本问世后,没有一个知情人对此持任何异议,因而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是可靠的。任何对后四十回持否定的"理由"都是出于评论者的臆想,找不到可以作证的文献资料。因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只能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人,也就是全都出于曹雪芹的笔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