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嘉纪是清初一位非常优秀的遗民诗人 ,生前身后一直为清人所景仰。但今天 ,人们对他的品性与诗歌存在一些误会与偏见 ,认为他与周亮工、王士等清廷官吏交游唱和 ,渐失本色 ,诗歌走了下坡路。经考辨 ,他一生坚持民族气节 ,品性高洁 ,抱穷守志至终老 ;他秉持儒家诗教精神 ,关心民生疾苦 ,善用白描 ,以高超的诗艺创造了自成一家的“野人体”诗歌 ,有力地彰显了清诗的实绩 ,从而成为清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吴嘉纪诗的文化构成与创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嘉纪是泰州遗民诗群中存诗量最大、诗作也最具特色者,在清初诗坛占有突出的地位。王学左派思想的浸染、盐民与盐商文化及泰州一带的结社风气、吴嘉纪的遗民身分与泰州遗民的文化人格对其独具的心路历程以及诗作独特风格的形成起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吴嘉纪是中国诗史上继孟郊、贾岛之后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其《陋轩诗》即凝聚了他悲苦而凄凉的一生,由此,形成了以“严冷”为基调的“野人体”,而他在艺术手法上最基本的特征则是多用并善用白描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后五四时代” ,经历了长达半世纪的孤寂困顿 ,当代新儒家的学术地位 ,临近世纪之末终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敬重 ,向历史讨回了公道。在大陆 ,大约冰冻了四十来年 ,新儒家像是应验了因缘和合 ,终证正果 ,甚至还意想不到的被一些人炒热 ,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这使我想起了一则掌故。清初著名布衣诗人吴嘉纪 ,原来家居滨海穷壤 ,绝少交游 ,“其诗孤苦 ,亦自成一家”。后因某种机缘被周亮工招至广陵 ,与时流名士交流唱和。王士祯即笑曰 :“一个冰冷底吴野人 ,被君辈弄做火热 ,可惜 !”据说 ,果然其诗“亦渐落 ,不终其为魏野、杨朴者…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赋得秋柳》一诗,学术界历来以唱和王渔洋《秋柳》四章为主导观点,也一向认为此诗主旨是寄意永历帝。本文对顾炎武同时在济南创作的四首诗作综合分析,认为此诗非唱和渔洋,是受徐夜秋柳诗的影响而作;该诗的主旨乃是凭吊崇祯十二年被清人俘虏的德王朱由枢,并进而表达亡国之悲。此诗的解读有助于对王渔洋《秋柳》四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明末清初吴嘉纪与泰州东淘遗民诗群为研究对象,围绕吴嘉纪与明末清初泰州东淘地区的遗民诗群进行论述,主要考证了东淘地区遗民诗群出现的背景、淘上诗社的具体成员以及吴嘉纪与东淘地区的徽州籍遗民诗人的关系。特别是依据地方文献,第一次考证出本地区遗民诗群的形成与消亡时间、遗民诗群的具体成员,第一次明确了"淘上诗社"的成员与分期。  相似文献   

6.
对于杜诗中"吴体"的内涵,一千多年来一直未有定谳。通过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标注"吴体"的四首诗的格律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吴体诗"是一种平仄相对自由,即允许失粘、失对存在的律诗。它的平仄、用韵、粘对、拗救、对仗、字句等,与律诗相同。"吴体诗"与"拗体诗"无关。两者的区别是:"吴体诗"的失对、失粘,并不需要用任何平仄来进行补救。而"拗体诗"是有"拗"有"救"的律诗,它在律诗规范的范围之内。"吴体诗"来源于吴地"俚俗"之诗,杜甫推而广之。北宋晚期赵次公尚能准确分析,清代仇兆鳌、黄生已不能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7.
<续金瓶梅>第53回有"扬州府王推官",从这个"王推官"的籍贯、仕历、才学,可断定这个"王推官"为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士祺).丁耀亢、王渔洋还在1654年同时给张缙彦的诗集作过序,这段经历罕为人知,这样不但可以考见丁耀亢与王渔洋的关系,而且还证明了<续金瓶梅>成书于1661年.  相似文献   

8.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9.
王渔洋的绝句诗具有神韵特色,它通过"象外之象"而传达一种"文外之旨".诗作中艺术形象构成与神韵之美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与管理》2007,(4):F0004-F0004
山东省渔洋中学始建于1964年,以清初一代诗宗王渔洋先生命名,是省级规范化高中、省首批示范性成人中专、省师资培训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花园式单位、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艺术特色学校和市高考工作先进学校。  相似文献   

11.
晚年刘大櫆为生活所迫,跋涉徽州。在徽州期间与徽州文人孙维龙、程瑶田、方矩、汪梧凤、吴定、金榜、郑牧、汪肇龙等交游,相互探讨写诗、作文,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或师徒情谊。文章通过刘大櫆在徽州的经历,进一步阐释刘大櫆的古文观,从而阐明刘大櫆古文观在徽州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13.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也打上了禅宗的烙印,显现出冲淡的意绪、空寂的意境、无我的境界和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而王维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能以心境来净化环境,他笔下的山水是经过禅心净化和观照的本真自在。  相似文献   

15.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诗歌不同于晚唐诗坛颓丧凄凉的风格,而具有清和雅正的特点,这与他向前人学习有关,其中他尤其推崇以王维为代表的风格淡稚的诗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出继承学习王维的倾向,其待作追求清新淡雅的风格、静谧的意境,并在表现手法上继承和学习王维诗歌。  相似文献   

17.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以登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作,沈酣六朝绮艳诗风;登第后与李梦阳等交游,改趋汉魏、盛唐,兼有南北诗风之长。其乐府诗、送别诗、抒怀诗尤多佳制。其诗论著作《谈艺录》虽仅四千多字。但论“诗之源”与“诗之流”、“因质开文”与“因情立格”、“广其资”与“参其变”诸问题,均具卓识。  相似文献   

18.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盛唐盛世造就了王维,造就了"荣光外映而秀色内含"的王维体,造就了以高华雅丽为主流趣味的王维时代。以王维为领袖的、以都城诗为中心的盛唐诗坛,其诗歌"词秀调雅,意新理惬"的主流趣味,即盛世贵族的时尚趣味,成为盛世诗歌美学的主流趣味,代表着盛唐诗坛最风行的主流势力。从王维诗歌的上层社会受众面的现象可推知,其诗歌在题材、意旨、气格和品级上迎合了上层社会的审美接受期待,而"一代文宗"的王维因为时代的造就,也成为盛唐诗坛的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20.
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其开创的独有的英国式十四行体,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瑰宝。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个美丽富饶的秘密花园,其中各式百花装点了它,花朵、苞蕾、老树枯叶、大宇宙、小宇宙等,这些诗中的隐喻其实是代指了现实社会中的农耕、作文赋诗、工业、宇宙论、天文学等。莎士比亚诗歌中的这种作诗方法其实就是拓扑心理学中的隐喻方法,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意义粘贴在同一个几何空间之内。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拓扑学空间展柘的手段将自己的爱情观表达出来的,俨然成为了人们在对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