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象似性主要讨论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关系。象似理论将语言形式与所表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清楚,可大大加深学习者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对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能力和运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象似性入手,重点探讨英语语法中主谓一致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语言象似性主要论述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理据关系。本文试图探索语言符号在语用层面的相似性,提出四条语用象似性原则,包括语用数量象似性原则、语用顺序象似性原则、语用距离象似性原则和语用标志象似性原则,并分析证明语用象似性原则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是语言的本源性特征。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几个主要体现层面: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标记象似性进行分析,可以为英汉语中的相关规则和表达形式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4.
语言象似性指语言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且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而修辞格如排比、夸张等蕴涵丰富的象似性特征,说明修辞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其实是有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5.
象似性主要论述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理据关系。从语用学的视角,结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原则,在信息量、顺序和标记程度三个层面,对大量的形态现象和句法结构进行象似阐释,从中发现它们的相通之处。对象似性原则进行语用分析,有助于学习者发现语言规则背后的认知理据和动因,也为语用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象似性,语言学界把这种象似性理解为语言的理据性和可论证性,并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基于象似理论,文章从语音、形义以及词源文化层面剖析了词汇的象似性特征,并探讨了象似观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7.
石蕊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63-166
新词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而非任意的.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理据性.本文试图从语音象似、语义象似和语用象似角度诠释新词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从而说明新词产生的象似动机.  相似文献   

8.
象似性原则阐释的是语言形式与所指之间的映照关系,而英语习语的组构观认为习语存在语法形式和意义创新的变体形式。从象似性的角度探讨英语习语变体过程中语法形式与概念意义之间的映照关系,可证实英语习语组构现的合理性与象似性原则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象似性研究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是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对任意性的挑战。通过运用象似性理论对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形态变化进行理据解释,得出结论: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形态变化是象似性的一种体现,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竞争是其象似性减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研究是对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或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关系的研究,是一种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对任意性的挑战。通过运用象似性理论对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形态变化进行理据解释,得出结论: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形态变化是象似性的一种体现,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竞争是其象似性减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句法象似性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其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语言结构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而句法象似原则是其重要原则之一。本文分别论述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既包括任意性,又包括理据性和象似性。语言符号的根本性质是任意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象似性是语言在不同层面体现出的性质。理据性和象似性正好与相对任意性的两种表现形式——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相对应,可以说是任意性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任意性的反动。  相似文献   

13.
刘然 《文教资料》2010,(12):23-24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各种象似性原则,以解释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汉字"走"和"跑"说起,通过它们隐喻意义的对比,探讨其使用的理据性,以说明语言中存在着另一种象似性原则——力度象似性,以此为语言象似性的又一力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语言界十分关注“语言与现实、形式与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即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象似的还是任意的”这一话题,并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看到语言现象的多样性,承认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两者共存于语言符号的统一体中。本文通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社会性、依存性和开放性基本特质的分析,对词语的基本特性及其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语言象似性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象似性体现在语言的词素、词汇、句法和篇章各个层面,但关于象似性原则和相关的认知理据的研究不多。因此,从顺序象似、空间象似、接近相似、距离象似、文化规约象似和标记象似等六个方面可以分析英语词汇内部语序和相关认知原理。象似性研究语言结构和人的认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语言结构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言具有任意性,与语言的任意性相对应的是语言的象似性,它是指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杜撰词和原型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形态、语义理据,它们之间的共同基础往往是借助于原有的语言词汇和语义知识,依靠联想去激活读者的创新思维来达到或获得独特的交际效果。杜撰词往往具有映象象似、拟象象似或隐喻象似等象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周道凤 《文教资料》2007,(26):28-30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目前仍然是语言学界争议的话题。随着对象似性研究的日益关注,一些学者以象似性的普遍存在对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甚至否认语言符号的这一特性。笔者认为,这样不利于全面揭示语言符号特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内涵和理论发展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任意性依然是语言符号不可动摇的本质特性,象似性是对任意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任意性是对符号内部二因素能指和所指关系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单个符号中,象似性是对符号之间关系或符号与外部世界的描述,主要体现在符号组合之间。  相似文献   

19.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由来以久。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符合语言象似性原则,具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就单个符号而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普遍的,对符号组合来讲,其符合象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象似性是隐喻化的自然结果。语言的象似性可以把语篇的形与意结合起来,使语篇更具衔接性与连贯性。而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象似顺序、象似邻近、象似量以及对称象似的角度论述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