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于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  相似文献   

2.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相似文献   

3.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龆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相似文献   

4.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相似文献   

5.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6.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③?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④,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⑤?”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⑥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⑦,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⑧也?叶阳子⑨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⑩,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11)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12)?彻其环  相似文献   

7.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  相似文献   

8.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贿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相似文献   

9.
在报上看到一篇短文,谈“每况愈下”这个成语。作者说,这用错了,应该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我觉得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成语的字义的变化和我们对这种变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每下愈况”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现在把有关的一段抄在下面: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话写性格李昭德为内史,娄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回顾、等待)不即至,乃发怒目:“尀耐杀人田舍汉(乡巴佬)!”娄闻之,徐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师德弟为岱州刺史,将别,谓之日:“吾以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拜州牧,叨据过分,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保全自己)?”弟长跪曰:“自今唾某面上者,亦不敢言,但拭之而已,以此自勉,庶不  相似文献   

11.
肉智     
艾子之邻者,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相似文献   

12.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鄯善国"条载:楼兰国为匈奴反间,数次截杀汉使.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遣平乐监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立前已降汉之王弟尉屠者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自此,楼兰国不存,而为傅介子所刺杀者即成为末代楼兰王。对该王之名,《西域传》日:"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颜师古注曰:"‘尝归’者,其王名也。《昭纪》作‘安归’.纪传不同,当有误者。"据此,末代楼兰王之名有"尝归"、"安归"二说,何者为确?兹作如下考证:  相似文献   

13.
詹大悲君字质存,湖北旧黄州府属蕲春县人也。世居距县治东北二百里之何家冲,至君祖父斗峰公以身为继出,而性质直,见恶于诸兄;君父竹亭先生谨饬自好,为邑附生;父子守正不回,不能安居于故宅,逐迁居毛家垄。君生而貌寝,声音发肤异常儿,何家冲人谓君为怪物;以此不甚为家人所喜。祖父独钟爱之,曰:“安知形声异常儿者,成就之不异常儿耶!”君未四岁,夏日傍晚未归;家人四出觅君。祖母获之宅后半里许田垄中,问其所事,曰:“吾欲得一蛇以为戏。”至七岁,祖父命竹亭先生授之读。竹亭先生曰:“此子只合持十二斤锄掘荒地,何用读为!”祖父亲携至塾,竹亭先生乃授以三字经,教“性本善”之性字后,君即指“性相近”“性乃迁”两性字曰:  相似文献   

14.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15.
章回体通俗小说《何典》,为清人张南庄所作。光绪五年《申报馆书目续集》曾介绍过这部由该馆仿聚珍版印行过的小说谓:“书中引用诗人有曰活鬼者,有曰穷鬼者,有曰活死人者,有曰臭花娘者,有曰畔房小姐者。阅之已堪喷饭,况阅其所记,无一非三家村俗语,无中生有,忙里偷闲。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则开鬼心,扮鬼脸,钓鬼火,做鬼戏,搭鬼棚也。语曰,出于何典,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语为文者直曰:出于何典而已矣。”使这《何典》在20年代再次问世者,不能不归功于吴稚晖。据吴稚晖说,当他读过《何典》,书中那句“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一下子打破了他“要做阳湖派古文家的迷梦,说话自由得多”了,据说,吃透了这两句话的“精神”,“才能得言论的真自由,享言论的真幸福”云云。不管吴稚晖是否是张大其词,反正这《何典》借吴稚晖的宣传而引起了刘半农、钱玄同的注意。1926年初,  相似文献   

16.
[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②。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  相似文献   

17.
“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可,谓之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嗟乎,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也。故旁观者,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也。”  相似文献   

18.
“瑴”与“(■)”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瑴”音jue,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穀、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曰:“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音ku,意为未烧的砖,即砖坯。《玉篇.土部》云:“(?),墼土也。”宋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塼》云:…  相似文献   

19.
《晋大举伐梁》:“晋王好自引轻骑迫敌营挑战,危窘者数四,赖李绍荣力战得免。赵王镕及王处直皆遣使致书曰:“元元之命系于王,本朝中兴系于王,奈何自轻如此!”王笑谓使者曰:“定天下者,非百战何由得之,安可深居帷房以自肥乎!”一旦将出,李存审扣马泣谏曰:“大王当为天下自重。先登陷阵,存审之职也。”王为之揽辔而还。他日,伺存审不在,策马急出,以数百骑抵梁营,谢彦章伏精甲五千,围王数十重,王力战,仅得出,始以存审之言为忠。这是《纲鉴易知录》(1628页)中唐五代的一则战事记录。廖廖几百字,却把几个人物写得鲜活,似乎就站在你面前。读罢这段…  相似文献   

20.
“豆腐块”者,短新闻之戏称。出自作者之口,每属谦辞;出自读者之口,则多含贬义。故短风久倡而未盛,长风屡刹而不止,其源盖出于对“豆腐块”之谬见。子曰:“必也正名乎?”为“豆腐块”正名,此其时矣。豆腐块之为物也,营养丰富,物美价廉,乃大众之美食。然制作豆腐洵非易事:一曰求细,重在去杂;二曰求新,贵在鲜嫩;三曰求精,妙在特色。三美俱备,方称上品。故工其事者纵穷毕生之力,未必尽臻佳境。新闻亦然。所谓短新闻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说,不亦惑乎! 纵观中外新闻名篇,能传诵一时,历久弥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