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有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书院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重视学术研究,自由讲学,提倡尊师等方面值得当代高校借鉴。书院提倡学术自由的教育精神,独立自主的培养模式,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书院的产生与发展,古代书院的精神,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古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晶,它的精神以独特的魅力为后人所传承。现代国内一些大学中相继实行了书院制管理体系,既融合了现代学院制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得以在生活中培养高雅的文化素养;又继承了中国古代书院的精神品格,使得高校在发展进程中各具特色。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面向国际,"中国模式"的现代书院制如何进一步发展,才能为其所在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是推进高校特色办学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舶来品属性、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社会使命感、古代书院教育留下的文化学财富,共同造就了中国大学独具不断追寻“大学精神”的本土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秦平  王敏  张晶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2):111-113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鏊与启迪。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并提出了书院教育思想对于更新高等教育课程理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祭祀是书院组织存在的三大功能之一。探讨书院祭祀的起源、对象、经费来源、仪式和式微,并对书院的教:育功能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当代高等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个成熟、发达的教育文化机构,其核心是书院教学方面的精神和制度.学规是书院精神和制度的重要体现,明确了书院的教育宗旨、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和思想创新基地,中国古代书院长期受着封建王朝的控制和利用。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书院文化改造民众精神面貌、顺应王朝需求创设社会主流意识、建立舆论阵地介入国家政治斗争等方式,中国古代书院对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民间习俗、时事政治和教育行政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行政管理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在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重重困境.文章对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进行探讨,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与现行的通识教育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古代书院在德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书院精神,为现代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书院精神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独特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存续千余年之久。在其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为以德育人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不断超越现实的革新精神。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精神传统,重新审视和深刻反思中国当代大学教育,无疑会对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大学创新精神的重塑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历时的,其机构的演进也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脉络.在古代中国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往往由官学与私学交替主导,承担着"养士"的职责,形成松散联合的高等教育系统.进入近代,西学东渐,传统高等教育机构随之而变,新式学堂逐渐兴起,传统书院相继改革,书院与学堂相互融会,生成传授科学知识与传统学问的近代高等学堂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变学堂为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并确立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秉承高深学问理念、坚持民主管理制度的现代大学,完成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现代转型.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演进中坚持回应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在近代中国展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激进态势和优先特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追溯中国书院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揭示书院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书院开始于唐代,其功能一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二是作读书休闲之用。宋代书院伴随着理学的产生而兴盛,南宋朱熹所到之处,则以创建兴复书院为首务,他以自鹿洞书院所写的“揭示”即学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文本的人文教育),其次,书院也是发展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创造的重要园地,以及维系社会舆论的场所。书院制度还随着理学向东亚国家的传播而播迁到韩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12.
宋朝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兴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持续了千余年。与科举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两种教育制度。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教育体系,同时还是当时的学术基地,也是古代藏书和出版的重要机构,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书院研究可为当代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试从书院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办学特色,以探寻书院教育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兼有藏书、讲学、祭祀三大功能。祭祀是我国古代书院规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祭祀主要有释奠和释菜两种仪式,但其祭祀对象又独具自己的特色。书院祭祀的形成有其历史和内在原因。书院祭祀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尤以对生徒的道德影响为最。而今辩证地看,书院祭祀是一种环境熏陶的教育、一种感性的教育、一种榜样的教育,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笔者考察了书院发展的历史和同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历史,发现书院历次大规模的兴盛和发展期同时也是当时学术思潮涌动,学派争鸣时期。联系现代大学中学术和大学发展的关系,认为“学术是大学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书院是当时最高层次的教育,具有研究生教育的成分和性质。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许多显的特点,这些方法对现代的研究生教学仍有可吸取的有益经验。本就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reforms on the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y system that preserve certain elements of China’s ancient traditional academies have currently encountered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that living and educational spaces were integrated in the traditional academy, while modern 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 has separated the two. So the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y system only inherits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academy. To re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requires creatively preserving the spirit rather than the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academy, systemically innovating in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advisor system,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ssociation activities, and also exploring mechanisms for academies to coordinate with profess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相似文献   

18.
从书院的历史、藏书、借阅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代书院和现代高校图书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书院是高校图书馆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经邦治国的儒术地位非常突出,因而,在中国文化史土,创立起在实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政治-伦理-语文教育”三位一体化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语文教育带有强烈的政治实用性,要求语文教育必须无条件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政治实用即为教育之本。  相似文献   

20.
古代书院传统及其现代大学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书院在长达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其涵养心性的办学宗旨、明伦为先的教学内容、自由自主的教育精神、主体互动的教学方法等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各类大学很好地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