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及有效整合,需要教师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策略,把握好情感迁移的途径。把师生熟悉的事例渗透到抽象的理论中以获得正迁移的效应,师生换位思考以达到相互理解与沟通,激发学生求知欲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一轮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且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的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情感不能灌输,但可以唤起、诱导、熏陶。"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旅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熏陶性情、提升人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面。把握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初中历史教师制定并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仔细分析学情,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并使之转化为学时目标;要有效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情感体验;历史教师要善于对课堂中不同的声音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适时地加以升华,在情感冲撞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5.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堂这个"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磁场,是检验教育是否有效的检验场,是传递文明、爱人育人、凝聚希望的实践场……那"场"中的元素有哪些?又怎样挖掘、综合运用这些元素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之间,在这中间地带有无一种生成性资源来架构课堂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桥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7.
杨兵 《考试周刊》2014,(68):149-15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情感教育现状,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势在必行,所以如何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显得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教学平台实施情感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付彩芹 《考试周刊》2010,(46):57-59
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某种教与学的原理指导下的师生相互活动的方法。传统授课强调教学结果、预设与生成,而新课程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不怕困难的意志、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事求是的态度、质疑与独立思考的习惯、推理精神等。新课程之所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创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9.
麦子俊 《广西教育》2009,(17):55-56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际上,这是轻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变传统"双基"为新课标的"三维"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三维"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谈一下笔者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怎样确定恰如其分的课堂目标,新课标将课堂学习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呈现出来,是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目标的清晰分解,并且逐步地提升了高度。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条基础线,还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条提高线,在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中,将其三者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一、思想政治课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课程建构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逻辑关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优于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优于知识目标,  相似文献   

13.
张剑石 《辅导员》2010,(24):40-41
一、语文目标要明确可测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师生在语言文字的共同研读过程中几乎"自动"实现,正所谓"润物无声";如果刻意安排"教授"环节,语文课容易上成"品德课"。  相似文献   

14.
朱建荣 《现代语文》2013,(10):62-6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所说的三维目标。把三维目标列入教学目标并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过去教学大纲从来没有的,它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5.
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一堂优质课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还要重点、难点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很突出的位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三维达成度"中,情感体验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纵观现实中的校园,"独一代"及所谓的"悲情和无情的一代"的"独二代"接踵而至,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渗透情感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  相似文献   

17.
曾经有不少高三任课教师认为“高三教学目标就是复习、高考,无须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去钻研和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笔者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若有若无,维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地理知识和做题方法,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沟通甚少,师生之间的情感出现“荒漠化”。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其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是关注人.现行高校的课程设计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导致高校教学课堂中情感成分的缺位.本文将从高校课堂"情感"缺失的表现、后果、对策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陈月凤 《考试周刊》2009,(52):178-17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仅是课程的必要目标,而且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教材、社会等因素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开放教育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师生准永久性分离、虚拟与现实的背离等原因导致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弱化,价值观难于凸显。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系:总体目标和三维目标,并从导学教师、管理体系、网络世界的关怀中进行培育与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