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栏的话:锵锵,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无论是块玉,还是块金,抑或是块铁,要撞出响才好。语文课文,爱也好,恨也罢,但你没有办法不读它,要读就读出一个新角度抑或是新思路,读出一个与众不同言之成理来。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你是读课文的学生,还是教课文的老师,《课文锵锵行》期待着你的“锵锵”之音。——编者  相似文献   

2.
(口格)(ge) “格”字是一个表示征询肯定、否定或可能的语气副词。例:你(口格)去看电影?意即:你去不去看电影?或:你去看电影吗?还是不去呢!你(口格)是病了?意即:你是不是病了?或:你病了吗?还是没病!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口语是比较多的。“(口格)”也写作“格”或“隔”。《容斋随笔》二:“乐天诗云:‘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元微之诗云:‘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格’与‘隔’二字义同,  相似文献   

3.
《世间最美的坟墓》巧妙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文以情动人 ,而直接抒情更能直接将自己抑制不住的激动和感受告诉读者、感染读者。文章开头写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中间写道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这些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崇敬、郑重、肃穆的心情。而结尾“感人至深的无名墓更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一句将这种深情推到了顶点 ,也激起了读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之情。2 .记游融情。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 ,一是记游线索 ,二…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每到元宵佳节就要去“偷青”。“偷青”就是去菜地里偷人家的菜。如果菜地主人发现,骂偷菜人的话,主人就会倒大霉;而白菜也好,油麻菜也罢,  相似文献   

5.
读袁枚《随园诗话》,其《补遗》卷十有这样一条记载: 诗往往有畸士贱工脱口而出者,如成容若青衣某有诗云:“一杯一杯又一杯, 主人醉倒玉山颓。主人大醉捲簾起,招入青山把客陪”。 使我感兴趣的不仅因为这首诗出自一个婢女之口,还在于她描绘出主人(成容若)那豪爽待客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于丹 《上海教育》2008,(3):40-41
什么是文化?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怀。在《周易》中,文化大概有一个最浅显的解读,叫做“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就是人间世相、世间百态。观察了世间的百态之后。用文言也好,用白话也罢:用传承的方式也好,用当下的解读也罢,最终完成的是一个使命,那就是整个流化天下,聚集起一种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8.
河南南乐县福堪镇宋耿落村南有一座古墓群,其中最南端一墓冢形制最大,今人多称之“赫胥陵”。然而,1978年、1999年文物部门分别对其中三座墓葬进行发掘,确认此为东汉古墓葬而非赫胥陵。一时间各种质疑、猜测莫衷一是。经考证,一号墓墓主人是东汉桓帝年间宦官、东武阳侯具瑗;二号墓即南大冢墓主人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光侯、东郡太守耿纯;三号墓及其未发掘之诸小墓冢属耿纯家族墓。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读《黄河的主人》,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刘禹锡也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谁,能征服奔腾咆哮的黄河,成为它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尝闻古人云“开卷有益”。时至今日,在我看来未必就都有益。你看那遍布文化市场的形形色色的图书:装帧精美的也罢;惊世骇俗的也罢;袒胸露肉勾你魂魄的也罢,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就算是一些正版的好书也逃脱不了一些人闻隐私之类的东西,至于学生和搞研究的一些人常用的工具书也会被某些人东摘西抄地盖之以大会或汇总、精编之类。重复者有之,伪科学者有之,诸如这等“杂书”想必您重金买来也会让你晕头转向,拍案而起大声曰:“这也叫书?”嗯嗬,当今这些书还就走俏,是您旅途寂寞的伴侣,是您茶余饭后“摆龙门阵”的博学,是您上洗手间时避免异味…  相似文献   

11.
武威发现的与汉代“高年授王杖”制度有关的简册有三个,一是1959年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二是1981年征集所得之“王杖诏书令册”,三是1989年旱滩坡汉墓出土之“王杖简册”。以往研究者多将此类文本界定为抄撮律令而成之“挈令”。考虑到三个王杖简册均出自墓葬,且与标志身份的“鸠杖”一同随葬等细节,以及“王杖十简”文本中提及墓主人幼伯的死亡时间等信息,有理由认为,此类简册应为配合丧礼而写作的“丧葬文书”。其文体功能则是一方面显示墓主人身份,另一方面也借用人间律令的权威昭告“地下”,以保证墓主人的特权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2.
汉语里人们用“心灵手巧”来称赞聪慧之人,因为手的灵巧折射出主人的智慧。无独有偶,英语用handy一词来夸奖手巧之人。反之,对笨手笨脚者,人们会善意地用all thumbs来调侃他(她)。语言源于实践,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手,因此英语中与“手”相关的表达颇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一、课文悟读1.《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读文章的起始句“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会让人产生一种猜测:托尔斯泰墓一定壮观、堂皇、巍峨。但是初读完毕,便发现这个猜测错了!托尔斯泰墓“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无名墓冢”,却何以能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使人怀着敬畏之情?没有别的,能剧烈震憾每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恰是托翁墓的朴素,那逼…  相似文献   

14.
“拱”义辨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课本注:“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拱,两手合抱。”我们以为课本注对“拱”的释义不够准确。《现代汉语词典》:“合抱:两臂围拢(多指树木、柱子等的)粗细。院里有两棵~的树。”因此,  相似文献   

15.
“李瓶儿之死”与“秦可卿之死”都是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豪门势要之家的妇人从死亡到殡葬的全过程。但是,因为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自于不同的作家之手,故思想内容与艺术处理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为: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的强弱不同;二、叙事与写人的差别;三、选材的典型与非典型及艺术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周总理生前指示,“应该将(马王堆)墓主人的身份搞清楚”,但迄今仍聚讼纷纭。其实,《汉书》已有记载,“黎朱苍”就是俚人之主(王)苍。只是当代学者囿于古今语言差异,难有认同而已。  相似文献   

17.
月,是古诗词当中常用意象之一,以其清高明净之美、渺远幽深之境、善感多情之意倍受历代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浪漫主义诗人还是现实主义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都喜欢借月抒怀.因此,这轮览尽世间沧桑、看够人心机变的月亮便异常生动鲜活起来,成为一个多情的使者,向后人传达和诉说着缕缕情意.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6,(3)
[话题引申]作文贵在情真,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情感类话题作文在这方面的要求与一般作文有所区别,题目中一般都有“叙说真实故事”或“写出真情实感”之类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乐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树立起高远的生活目标,产生高雅的生活追求。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世间,就离不开亲情、友情。可以说,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博大无比的友情和亲情中,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友情和亲情吟唱着一曲曲沁人心脾的歌;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对友情和亲情在意,世间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19.
扫墓、踏青、插柳。始于何时? 扫墓:始于战国的“墓祭”,盛于唐代。后称“上坟”、“上墓”。清代上坟从清明前夕起到立夏日止,长达一个月。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相似文献   

20.
记得若干年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来自于孩子们对“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爸爸”的感叹。但近日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共有近万人参加的社会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其中有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还有39.2%的人觉得“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看来,无论是想学习的还是想找工作的,对大学的满意度都严重下降,由此折射出公众对大学出现的功利化倾向的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