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2.
启蒙始终是现代性诉求的基本方式,中国早期的现代性诉求以“新国民”为入口.以民族和国家的强盛为目的,体现出现代性同一趋势下自身的独特维度。中国早期的文学公共领域也以自己的方式生成,并促成文学而文化的现代性萌发,从中衍生的“文界革命”,在促进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现代转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同时它作为散文现代性观念的雏形.直接影响了五四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化启蒙运动使儒家文化历经了两千多年来最为复杂、严峻的考验,启蒙思想家们以否定的方式猛烈地抨击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结构。但已经渗入中国民族血脉的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投有因为短期功利而受到颠覆。尽管如此,当“后五四”时代的来临,启蒙主义的式微,五四作为一个民族记忆和传统精神,在历史分期里我们真正反思的时机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5.
关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全球化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态度与回应方式,一种是自由主义与普遍议的,认为人球化将导致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宽容与言论的自由,春结果是中国将变得更加民主自由,人民将有更大的政治与文化权利,这是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以及五四启蒙主义现代性的延续,它瞳点依然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分析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官方/民间的关系中争取政治文化的自由与民主,它是反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它的批判矛盾指向国内的文化霸权-主要是官方的文化霸权,认为全球化有助于打破这个霸权。  相似文献   

6.
中国“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基本步调一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寻出路,主要表现出“启蒙的”“审美的”和“革命的”三副现代性面孔。“五四”现代性主要起源于西方,但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被本土化、当下化了。因此,无论提出何种文学主张,最终都会呈现出“救亡”姿态,只是探寻的路径和策略有所差异。文章以“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作为观察点,以期看到启蒙的乡土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反命题;审美的乡土小说对前现代乡村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和中国农民原始生命力的推崇;革命的乡土小说以审美的形式去表现被启蒙后的农民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延安文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暴简单的推论和误判。延安文人在帮助中共政权普及新的政治、文化纲领,同时也依靠这一逐渐体制化的权力机构,建立起新的话语领域和范式,规定制约新的文化生产。如果说,西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五四”理论旅行的结果,是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建构一套旨在改造国民的灵魂,扫除封建积弊的启蒙主义西方话语系统,那么经过整风后的延安文人遵循着毛泽东指示,走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评述自由主义者对“五四”运动的阐释入手,探讨何谓“五四”精神,文中辩析了文化启蒙和个人自由在“五四”再造文明的观念中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并据此提出了不同于自由主义者对“五四”精神的阐释,即“五四”精神是一种对反抗权威的勇气和永不妥协的精神的高扬。  相似文献   

10.
1920年代,赵紫宸对"五四"启蒙现代性思想抱有热烈的期望与认可,甚而要求按照启蒙思想原则对基督教信仰进行变革,但是,在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前,他表现出了与"五四"启蒙主义者截然相反的态度,并开始超越启蒙现代性思想的界域,1930年代以后,更在卡尔·巴特的新正统神学的影响下回归基督教信仰的传统,高举启示神学的旗帜,走向一种反现代化的文化守成主义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启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推崇,民族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的非基督教的倾向,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弘扬。“五四”时期有关基督教问题的论辩,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救国救民问题的思考,促进了国人对于基督教问题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进程,加强了非基督徒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交往,也应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著者提出应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之中观照异域文化,更要超脱本土文化观照理解异域文化,观照与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接触。  相似文献   

12.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性"实践的百年历史,成为探讨20世纪80年代从"新启蒙"到"文化寻根"现代性实践的知识资源与问题视域的逻辑起点。在"新启蒙"的"现代性"诉求中,文学书写与政治实践共同完成了对中国现代历史连续性、完整性的叙述,"现代性"的内涵始终处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启蒙知识分子"新时期共识"的框架之中。"文化寻根"作为"新启蒙"的逻辑展开,试图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挖掘以完成"现代性"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想象性建构,而"文化寻根"的困境,显示的正是"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中国"本土化"的"现代性"遭遇时难以规避的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 ,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思想在中国发生了诸多变异 ,产生了新的复杂矛盾 ,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就是在此重重矛盾中诞生和发展的。中国“现代性”思想所包含的线性时间观、历史决定论和目的论的世界观 ,以及二元对立的独断论的思维方式 ,既深刻影响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激进主义文化战略 ,也决定了启蒙主义文学观念中政治与审美的矛盾结构。这成为制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一书中,徐仲佳博士对于文学永恒的命题“性爱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梳理、思考和分析,把性爱问题放在“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的现代文化语境下,并细致入微地探讨了现代性爱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深刻关系。他所从事的工作,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对五四文学的现代性的研究,如果仅仅关注西方启蒙思想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势必导致新的偏颇,进而对五四文学的审美现代性造成某种程度的遮蔽。本文试图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切入,剖析佛教文化对不同五四作家的影响,探讨佛教文化与五四文学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22,(1):53-57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从思想改造入手的具有文学启蒙性质的“社会改造运动”。从早期的经历到“五四”文学的启蒙体验,沈从文从改造社会和国民的向度上理解了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并开启了人生的“从文”之旅。其个人的特殊体验契合了“五四”多元思潮的律动。由于都市生活的强力压抑,激发与激活了几千年巫楚文化储存在沈从文脑海中的文化基因,唤起了对湘西文明的皈依与诉求,并引发对所谓都市与乡村文明的另类启蒙与现代性批判。“五四”时期是沈从文“从文”的人生转折与起点,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他成就了作为文人的自己。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