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全文以庾信出使西魏为分水岭,以其诗歌前后期的转变为切入点,从写作文化的角度,以内容与形式为层面,分析庾信诗歌变化中所体现出的诗人对社会、地域、群体变化中不同时代精神、时空情绪的感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研究庾信的由南入北后矛盾创作心态对于更好理解北朝时期由南入北文人创作心态的多重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作者试从庾信的"乡关之思"着手,辅以对庾信人生轨迹的探求,借以来探明庾信入北后矛盾的创作心态,从而发现其创作风格的变化、影响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所起到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庾信体”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庾信体”是指庾信在北朝时所作的部分轻靡艳丽之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庾信入北后的全部创作,特别是那些“老更成”的作品。“庾信体”历代不乏拟作者.所拟多为庾信轻艳的宫体诗歌。结合后人的拟作来考察,“庾信体”在时间跨度上,应包括他在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创作的宫体诗歌,从风格上...  相似文献   

4.
庾信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庾信诗歌经验,使这种特定的审美偏好逐渐发展成为"以乐景写哀"这一普遍使用的技巧和自觉的创作传统。相同、相似的人生经验使得庾信、杜甫诗歌审美偏好相同,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却"异代可同调"。  相似文献   

5.
庾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庾信一生以其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奉命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相应地,其诗歌创作活动也分为前、后两期;其后期诗歌的内容、艺术风格都发生重大转变,价值远在前期诗歌之上.研究者也大都以其后期诗歌为研究重点,对前期诗歌几乎都是避而不谈.笔者通过阅读庾信诗作及相关资料,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现“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刘宁 《天中学刊》2015,30(1):110-113
新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热度不减。新世纪的庾信研究既继承了20世纪的传统研究热点,对庾信诗歌、辞赋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又发展出对庾信交游考、庾信碑铭文的研究和庾信接受史的研究,拓展了庾信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在南朝时期创作了大量宫体诗歌,是宫体诗人的代表。庚信仕西魏后,诗风为之一新,熔南朝的华美绮艳和北朝的刚健老成为一炉,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由于史料缺乏和年代的久远,庾信的诗句在流传中讹误甚多,众说纷纭。本文在比勘众说的基础上,对庾信有关诗歌佚句进行了细致地考证与辨析。  相似文献   

8.
庾信《周五声调曲》曲辞形成了以文法、赋法为歌的体式特点。这是其遵守曲辞创作中以数立言规则的结果。以数立言是以五行之数决定诗歌每句采用的字数,首先由谢庄在《宋明堂歌》的祭五帝歌辞中予以实践,并得到后人完善。庾信《周五声调曲》继承前代经验,通过以数立言实现诗体与音乐、政治、天道的统一,最终开创了诗歌新法,为后世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为词等破体、借体手法遥开先河。这是礼乐影响文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离不开他对庾信诗赋的颇多接受,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1.李商隐承传了庾信自慨身世、伤春悲秋、忧国伤时等"以悲为美"的审美经验和书写精神,奠定了其诗歌"感伤化"写作的基调。2.李商隐主要接受了庾信"使事用典"、"意象开掘"、"骈赋化"写作等技法,诗歌显得"俪偶"、"丽密"、"绮丽风华"、"绵邈精工"。  相似文献   

10.
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歌接受文化语境。李白从艺术风格、诗体和思想内容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具体而言,李白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庾信清新纯朴和明快流丽的诗风、乐府和古风占优的诗体、修辞用典的创作手法。李白将其融为一体,完善了自己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分题诗和分韵诗来说,欧阳修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意义。欧阳修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分题诗、分韵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又加以变革:他的分题诗和分韵诗主要使用古体诗的形式,这与唐五代以来主要使用近体诗形式有明显的区别;欧阳修在北宋掀起了分题诗创作热潮,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开创的用"分古人诗句"代替了唐五代以至宋初简单"分字"的分韵诗创作方式,更极大地推动了分韵诗在后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2.
自居易是中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70多首讽喻诗,这些诗篇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些讽喻诗的特点可以从如下五方面作出探讨。(一)坎坷经历: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形成的现实原因;(二)现实主义诗论: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理论基础;(三)诗歌创作: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四)诗歌形式:自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外在统一;(五)诗歌影响:自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13.
陈师道的课题意识是北宋元诗人们谈诗论艺、求新求变风气与他本人个性人格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在诗学意识上以文学为人生的不朽盛事,以雅格为文学的至上追求,以换骨为格高的基本出路。这种课题意识从理论主张、创作实绩与具体作法三方面给予后世诗人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诗学论争中,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初学"长庆体",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其诗歌创作以宗唐诗学为主,初始以云间诗派的宗唐诗学渊源为基础,并博采唐人众家之长,形成自己力传大雅的唐音之作;在具体诗歌创作中,以"史外传心之史"创作手法对宗唐诗学开创发展;最后以才思、性情、学识开创了宗唐诗学理论,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齐、梁、陈)山水诗在中国山水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开辟了山水诗创作的新领域,奠定了山水诗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南朝山水诗经过几代诗人的不懈努力,确立了山水诗以山水为本位、以五言为基本形式的结构模式,从而形成了山水诗清逸明秀、雅丽纯美的艺术特色,对后世山水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宏 《天中学刊》2014,(4):85-89
北宋中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被梅尧臣、郑獬、刘挚等人誉为“李白后身”“谪仙后身”的诗人——郭祥正,他不仅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非常喜欢与他人探讨研究诗歌理论,这些诗学理论散见于其所创作的近200首诗歌当中,涉及诗歌本源、思维创作、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是宋代文学批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何逊因其诗歌清巧自然,时有健气,近律而不远古的风格特点,摆脱了齐梁之时绮靡的诗歌风气,成为南朝时梁的代表诗人。笔者尝试从诗体的角度探究何逊诗歌的源流,认为何逊诗歌受南朝乐府民歌、古诗和永明体诗歌的影响,逐渐形成其诗近律而不远古的特点,而在深入考察各诗体代表诗人之后,认为何逊诗歌取法陶渊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特点和谢朓情景交融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本文从文学发展史和文艺理论演变史的角度,在纵向概述沈德潜生前及后人研究沈德潜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界普遍关注的沈德潜的诗学体系、“格调”说与“温柔敦厚”说、沈德潜诗歌创作及其在唐诗学上的贡献等情况作了细致的学术梳理和评述。作者同时指出,目前人们对沈德潜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并且对研究的方法作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北朝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庾信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能够自觉运用前期的创作技巧表现其复杂的生命体验,并以融合南北文风的创作实践完成了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