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黎 《华夏文化》2010,(3):55-56
<正> 和谐一词较早出现于汉代郑玄给《诗经》作的笺注。《后汉书》和《晋书》中也出现过。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郑语》、《论语·子路》、《中庸》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的重视。《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谐思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最终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它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  相似文献   

2.
张载哲学研究进路杂多,宇宙论与本体论的结合为张载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虚气问题,认识论和人性论在这种视角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虚气二分为认识二重化和人性二重化提供理论依据。本体在中西方哲学相互影响下有新的意义。在以虚气关系为模式的思维下,张载宇宙本体论哲学是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3.
《周易·易传》中的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主要包括 :国君治国 ,贤臣辅佐 ;神道设教 ,以德育民 ;明察刑罚 ,修正法律 ;容民畜众 ,保民无疆 ;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革故鼎新 ,与时偕行 ;万国咸宁 ,保合太和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七个方面揭示了《易传》德治思想的丰富内涵 ,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也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年)的千年诞辰。关学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或"横渠四句教",来自于他的语录作品《张子语录》。  相似文献   

5.
西晋文学家张载在太康年间创作了三篇与蜀地相关的文学作品,分别是:《叙行赋》《剑阁铭》和《登成都白菟楼诗》。《叙行赋》是张载入蜀途中的所见所感,也是其入蜀路线的反映;《剑阁铭》是其基于剑阁的战略地位对时事政治的建议,其中也隐含了张载的入仕愿望;《登成都白菟楼诗》是张载对西晋成都繁荣富庶生活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正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学文库》,包括对29位关学代表人物和关学史文献的校勘整理,以及14种关学研究性著述。在14种研究性著述中,方光华、曹振明所撰《张载思想研究》以关学的开创者张载为研究对象。对张载思想的研究,远有《关学编》以及《宋元学案》之《横渠学案》的评议,近有张岱  相似文献   

7.
正关学即关中之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学肇始于北宋的张载,张载曾于陕西郿县(属于关中地区)一带设席讲学,一时间执经受教者甚众。宋室南渡之后,吕本中较早地提出了"关学"这一概念,后经朱熹梳理、阐释并在《伊洛渊源录》中与周敦颐、二程之学互参之后,关学的影响就远远超越了关中地区。明初宋濂等编修《元史》,将宋代理学概括为"濂、洛、关、闽"四家,关学遂成为名副其实的理学正宗。从北宋的张载、吕大临,到晚清民国的刘光蕡、牛兆濂,近千年之间关学从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有一段发挥北宋时关学思想家张载的"四句教",说:"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9.
儒学的和谐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学的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儒学的现代意义,但是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也许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儒家的“太和”观念。对“太和”观念,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普遍和谐”观念。我认为,“普遍和谐”观念至少应包含几个层面才可以被称为“普遍和谐”观念;而在儒家思想中“太和”观念恰恰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生活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四个方面,这样大体上构成了“普遍和谐”的观念。“太和”见于《周易·乾卦·象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西周时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就已经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如在《尚书》中就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的"天"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以民意实之,演变为一种具象化的实体。"民为邦本"是《尚书》传留下来的思想,成为"民本"思想的原始胚胎。在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德治"观念,孔子对此有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11.
正《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在过往的庄学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到其对道教丹道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内在联系。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一书的开头部分写道:"他的哲学思想不仅是我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也逐渐内化,成为我内心世界的重要部分。每当人生跌入困顿之谷,庄子的理念总是成为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支撑我继续前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修订版序  相似文献   

12.
《正蒙》是张载晚年完成的一生学思的总结性论著。南宋以后,为《正蒙》作注解者颇多,以明清两代注解最为繁盛。通过目前对书目文献资料的梳理可知,史志目录著录过而今散佚的,以及现存的《正蒙》清代注本,共有十六种。这些注本是: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冉觐祖《正蒙补训》,李光地《注解正蒙》,张伯行《正蒙注》,张棠、周芳《张子正蒙》,华希闵《正蒙辑释》,胡宗绪《正蒙解》,李文炤《正蒙集解》,汤俨《正蒙注解》,王植《正蒙初义》,杨方达《正蒙集说》,李元春《正蒙释要》,陈广旉《正蒙轨物口义》,方潜《正蒙分目解按》,刘绳武《正蒙管见》,朱久括《正蒙句解》。通过对这些《正蒙》注释著作的研读,既可以深化对张载哲学的研究,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程朱理学和张载关学在清代兴衰情形。本文以《正蒙》清代注本为研究对象,以清代程朱理学的兴衰和科举理学化为视角,简要概述十六种《正蒙》清代注本的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周代以礼治国的主要思想内涵,《诗经·大雅·卷阿》道破其中奥秘:"有孝有德。"即周礼是从祖孝先王,发展出礼制亲亲尊尊的等级建构,天子、诸侯、大夫等各个阶层等级分明;又从敬天有德保民,为这种等级建构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的根据,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理论构建,其目的正是为当时的西周统治服务。然而,周人"有孝有德"礼治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实践,到春秋时期却面临着两重困境:第一,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最近,大学教育是否需要怀疑或质疑精神,怀疑或质疑能不能创造价值等问题,一时引起校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的态度是,怀疑或质疑精神在大学教育中不仅十分需要,而且亟待加强。这从北宋理学创建者和关学宗师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中,能够得到启发。其实,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不仅是为学创新的动力,而且它本身就是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任何价值观都是人的动机和行动  相似文献   

15.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姜辉 《华夏文化》2016,(2):53-54
正张载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思想体系的完备和周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并不多见。他在讲学期间,于书房东西二牖各铭一文,东一则曰《砭愚》,西一则曰《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更名为《东铭》和《西铭》。此"二铭"被置于张载著作《正蒙》的末篇《乾称》的首尾,成为此篇的一部分。《西铭》言辞简要,意蕴广大,全文仅仅二百五十三字,却作为张载  相似文献   

17.
魏涛  张波 《华夏文化》2010,(4):17-19
<正>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由张载弟子吕大钧(1031~1082)于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编订。该《乡约》通过制定一些规则以完成当时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哲学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这一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升华于春秋战国,成熟于北宋理学奠基人张载的元气一体论。张载继承了老庄孔孟的天人学说,屏弃了天命论的唯心色彩  相似文献   

20.
正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异化"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对其内涵意义的重新阐释,意味着马克思对于古典哲学中的宗教异化、绝对精神异化理论、政治异化理论的扬弃,并在经济领域赋予异化全新的含义。马克思对于"异化"的研究是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新哲学的影响下进行的。因而自然强调"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