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5,(6):38-43
甘州回鹘是回鹘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廓清甘州回鹘的历史,对于研究裕固族的形成历史、河西走廊及其周边民族格局的形成历史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甘州回鹘史得到了各方家的梳理研究,不仅有许多富有洞见的主题论文,而且在许多相关史学著作中也频频述及,而朱悦梅和杨富学先生的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甘州回鹘史》却是这一领域首部研究专著。这一专题研究成果,是回鹘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标志性成果,尤其对研究裕固族形成历史更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汉藏文资料及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资料,对明朝中叶裕固族东迁之前各历史时期藏传佛教在裕固族中的传播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考证;并对裕固族东迁的宗教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藏传佛教在裕固族东迁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裕固族的直系祖先来自河西回鹘而非学界常说的西州回鹘,裕固族东迁传说中的西至哈至指的是沙州瓜州而非吐鲁番。元代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西端,与当地回鹘融合而形成裕固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宋代以后见诸史册的黄头回纥,其实就是沙州回鹘之另称。对裕固族形成史的研究,应特别关注河西回鹘,同样地,对裕固族文化的认识,也需要与河西回鹘相联系。只有把裕固族历史文化置于河西回鹘大背景中来认识,将河西回鹘之源与蒙古豳王家族之流做通盘考虑,才能真正解决裕固学研究中的诸多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4.
回鹘是敦煌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古代民族之一,其历史活动上通隋唐,下贯宋元,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裕固族的东迁,不仅以瓜沙为中心建立了沙州回鹘政权,而且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沙州回鹘洞窟,为裕固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回鹘与敦煌》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敦煌回鹘的来龙去脉与历史文化情况,堪称回鹘学、裕固学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5.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代初期,在文化上逐步趋同,互相融合而成为裕固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  相似文献   

6.
回鹘为我国汉文史籍对唐代游牧于漠北高原一带的古代维吾尔族的族称。公元744年,回鹘人曾在漠北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这时回鹘人长期过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的游牧生活,使用古代突厥文(又称古代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内乱以及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各部除一小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西州回鹘。这一支回鹘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接触、融合后形成了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另一支迁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他们是现今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长城附近,后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7.
关于裕固族的形成历史,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裕固族大头目的来源及其世系说法不一。综合各种文献记载及社会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元代蒙古豳王家族及其后裔在河西的活动,尤其是对回鹘文化的接受与吸纳,使二者间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对裕固族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天的裕固族大头目,与元代的蒙古豳王和明代的安定王是一脉相承的,今天裕固族的"安"姓即来自"安定王"之首字,传说中的安帐实际上指的就是首任安定王卜烟贴木儿。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主要由河西回鹘与河西蒙古联合构成,其形成地并非学术界常言的吐鲁番,而应为敦煌和瓜州。从9世纪中叶开始,裕固族回鹘裔先民即活动于敦煌一带,13世纪下半叶,蒙古裔入居河西,与回鹘裔水乳交融,逐步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至明初"黄番"一词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民族已经初步形成。敦煌发现的裕固族古文献数量众多,既有回鹘文,也有蒙古文、八思巴文,这些文献既是裕固族对敦煌文化的重要贡献,也是裕固族至今尚存的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甘州回鹘汗国的建立,发展及其重大影响,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尤其近年来,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唯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至今尚未进行研究。本文借助敦煌文书,就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谈些微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瓜州总牙部又称:"瓜州族"、"总牙族"、"浪咱族"等,东迁前原牧居地在明代瓜州城及其附近,即今锁阳城。族属"西番"、"瓜州达种",属讲回鹘语的撒里畏兀尔,信仰佛教。正德年间总牙部东迁肃州后被安置在金塔的威虏堡、察黑包等旧堡,嘉靖年间又继续南迁至祁连山中,成为裕固族七部之一。  相似文献   

12.
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性的形成,继承了裕固族先民在古代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化。裕固人的先民最初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裕固族原始宗教的主体。东迁后,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又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及汉族、回族文化的影响,构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族群的社会记忆通过刻写体系和体化实践双重方式得到了保存与延续。东迁传说是裕固族民众对于先民东迁历史的记忆,是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而对东迁记忆的不断建构,作为典型的体化实践,民间文学将社会记忆通过传播与维持,对增强裕固族族群认同,族群整合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州回鹘政权一直非常注意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往,佛教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史籍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交往关系的史料及敦煌石窟中相关题记资料的梳理,论述了佛教僧侣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外交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出佛教在沟通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甘州回鹘漫谈牛新军唐文宗时期,漠北回鹘由于内乱外患,再加上天灾,不得不四处逃散。经过一番动荡后,终于在河西与西域建立了几个分散的回鹘政权,其中就有甘州回鹘国。“初,回鹘西奔,种族散处,故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皆其后也”(《宋史·...  相似文献   

16.
公元840年,雄据漠北的强大回鹘汗国,由于天灾人祸,内部变乱,终于被黠戛斯人攻灭;部众四散逃走,其中的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与贞观六年(632)和武后延载元年(694)即迁入此地的回鹘部众结合在一起,先依附于吐蕃;公元848年后又归属张仪潮的归义军。到唐末五代,“中原多故,王命不及,甘州为回鹘所并,归义诸城多没。”一个以甘州为中心的控制部分河西地区的回鹘政权——史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以  相似文献   

17.
一、瓜沙曹氏政权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布局现在国内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从908年张氏政权灭亡开始,河西已实际统一于甘州回鹘政权,归义军瓜沙曹氏政权不过是甘州回鹘的附属政权而已;另一种意见认为甘州回鹘始终未能统一河西,只是符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弱肉强食的场所。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甘州回鹘政权的过程中,对于公元840年以前陆续迁入河西的回鹘所起的作用,一向被人们所忽视。虽然近来许多研究者对此已有所重视,其中有的研究者把这种作用概括为:给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向河西迁徒的回鹘找到立足之地的“铺道者”作用。但这似乎仍不能充分揭示和肯定原居河西的回鹘,在建立甘州政权中所起的奠定基础和主体作用。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试论甘州回鹘和北宋王朝的交通孙修身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其时在河西走廊尚存有甘州回鹘、凉州六谷部、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等。其中除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是宋朝的羁縻州县外,余者都是独立的政权。同北宋王朝有着友好的关系。甘州回鹘...  相似文献   

20.
过去不少人把甘州回鹘称为河西回鹘,我觉得单用甘州或河西之名都不够确切。因为甘州不足代表全部河西走廊,而河西一名则历史上相同于此名者不少,只有以河西走廊之名表述维吾尔族先民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才能使人清楚知道其地理位置。在中国只有自兰州黄河以西,迤逦南峙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北障龙首合黎山所形成的二千里路平原地带才是最确切的河西走廊。国内外不少人在叙述河西走廊的维吾尔族先民时,不从汉代开始,而是到了唐代才约略叙述了一点。如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称:“武宗以后,回鹘内乱,酋长来降,入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