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初三年级办公室曾流行过一句数学老师的名言:“得数学者得天下。”后来我们语文老师把它改动了一下:“得作文者得天下”,这充分说明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可长久以来,在学生中也有关于学习作文的体会:“作文作文,俺不想闻!”这反映了当前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现状:老师教得累,学生写得烦。  相似文献   

2.
鲁玲华 《学子》2013,(1):26-27
最近,武汉某报刊登了《写作文一背作文一默写作文》一文,作者谈了“下水作文”的三大弊病:其一,“逼迫学生就范”,让他们“千方百计地模仿”老师的“下水之作”。其二,这种模仿“熄灭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其三,“于老师也无补”,“下水作文”既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自己。该作者如此看待“下水作文”,可能源于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其一,认...  相似文献   

3.
霍三振 《考试周刊》2012,(11):42-42
一谈起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有很多同学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呢?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写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我觉得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乐于表达,从而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那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呢?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心得,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难点。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令学生“想写”,并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5.
一、过好考场作文第一关。 学生:老师,为什么考场作文必须重视审题呢? 老师: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要做到“符合题意”,必须过好审题关。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只有一个文本。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一是教材的文本.二是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老师们只关注了第一个文本,即教材,即“作前指导”。忽视了第二个文本——学生的作文。老师们把批改学生的作文看成一项累死人的工作。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要把学生的作文当成“教学的文本”。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文本”,因为从学生作文出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7.
谈起作文,恐怕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们最害怕的事,为闯过这一险关,老师学生纷纷想尽了各种办法,以便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北京的赵老师总结学生作文有三招:一凑、二抄、三套;而未能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这一根本上入手,远远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本意。基于此,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应付手段,暴露出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作文教学误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  相似文献   

8.
刘淑芸  徐艳夏 《教师》2008,(20):36-37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作文评改教学更是令语文老师头痛的一件大事。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评改文章的实践中学习作文之法,历来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目前,作文评改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绝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教师评改,另一种是学生评改。实践证明,单一的教师评改,虽然教师付出的很多,但是收效甚微。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文是“徒劳无功”。而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等秘书 语文课上,老师出了个题目“假如我是市长”,让学生写作文。   同学们写呀写呀,陷入了美好的幻想之中,惟独毛毛坐着不动。老师奇怪地问:“你干嘛不写,不想当市长吗 ?”   毛毛高兴地说:“我当然想当市长啦,但写写画画的事不是有秘书去办吗 ?” 言简意赅   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何为懒惰 ?”   课后,当老师批改冬冬的作文时,发现第一页、第二页一个字也没有写,在第三页末尾老师才发现有这样几个小字:“这样就是懒惰 !” 先见之明   放学前,老师把亮亮叫到办公室,拿出一片止痛片说:“你把它吃…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作文评改,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日常作文进行评改。它包括学生自己给自己的作文进行评改,也包括学生作文之间的互评。它是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的一种尝试。一、学生评改作文的意义及作用。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认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叶圣陶先生也早已指出过: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教学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写作这个心灵外化的教学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利用作文评改来帮助学生实现“自能”呢?新的课程标准“关注修改作…  相似文献   

11.
作文难,难作文。这仿佛成了很多学生的“顽疾”,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其实文字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写文章也应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展现自己。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文如其人”是大家对文章能很好地反映写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简单概括,教育工作者也往往从作文中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可当下的学生中却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作文是“做”出来的。于是问题便突显出来:有的作文人为地制造一些生活悲剧,想以此来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分;有的作文呈“零度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3.
俞梁 《新疆教育》2012,(6):13-14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怕批改。为什么写作文这么难呢?我认为,与老师对待学生的习作态度和教学作文的方法有密切关系。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作文教学应着力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于表达,老师要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鼓励学生敢想、敢写。下面,我就小学作文浅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裴广法孙方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  相似文献   

15.
常常在作文课上见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话。而有的学生奋笔疾书,可谓娓娓道来,得心应手。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而有的学生见了作文就头晕,一点写作的欲望也没有,更不用说写出一篇好文章了。那么,如何有效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呢?一、榜样引领,潜移默化要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本身先要喜欢作文,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他们的榜样,老师也是二^二所不能的。同时,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要写出优美动人的文字让学生欣赏,让他们心悦诚服!比如,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师生同写,教师写下水文,老师的文章可以和学生的作文同台展示。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老师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来“批改”,在师生作文交流中享受美文,享受作文的乐趣!我也常常和学生一起分享写作的快乐,比如有一次我向孩子讲述了自己一段亲身经历:一九九二年的一天,我回到老家,几十个学生在祖厝念书,经过询问才明白,负责老师说:“新校舍使用不久便成了危房,学校曾经反映到村上,村上推托到乡上,推来托去没没人管。”  相似文献   

16.
陈培娟 《成才之路》2010,(26):38-39
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是作文。每遇到作文,不少学生便“唉声叹气”“叫苦连天”“抓头皮”“皱眉头”。一写作文,就像卡了壳的机枪怎么也扣不响。他们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老师们也经常发出“作文、作文,作到头疼;学生怕写,老师怕改”的感叹。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快乐作文”?现就使用苏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遭遇的最大困境。每每老师布置作文总会招来学生一片惊呼:“又要写作文啦,痛苦啊。”而老师阅读批改学生作文也不是那么愉快的一件事。一个总体的感觉: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写作记叙文,流于平淡,过程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文字不生动,感情不动人;写作议论文,乏于深刻,概括性不强,论点不鲜明...  相似文献   

18.
凡教过语文的老师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师一面批改学生的作文,一面你一言我一语地批评学生不会选材,要么没有新意,要么没趣味不值得一“笑”,要么太平淡不值得“感动”。于是往往大笔一挥:选材不好!结果学生的作文成绩平平,甚至对本来感兴趣的作文题目也觉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与作文     
“看,这作文简直是乱七八糟。”“唉,老师今天又布置作文。”从老师这焦虑中,从学生这叹息中,不难看出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的通病仍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两种:第一,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写作材料,学生当然写起作文来抓头皱眉。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下水作文”就是在学生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就该作文命题写的范文。它可出现在学生作文前、作文中、作文后。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提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许多语文老师也确实写了不少下水作文。那么写“下水作文”的利弊得失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教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