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文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广大理论界人士所争论,至今尚无定论.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提出的"形式本体论"大大地提高了形式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一反以往重内容轻形式的趋势,认为形式才应该是文学的本体.本文拟就"形式本体论"产生原因、产生来源及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元洛、雷达和阎纲是当代文坛知名的评论家,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文学研究、批评,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度过半生之后,他们都投身于散文创作,为当代文坛写意了一幅"另类"风景.李元洛的散文具有"诗意"风格;雷达的散文既是评论,亦是美文;"赞美亲情、赞美人性"是阎纲散文的写作基调.  相似文献   

3.
以棉棉、卫慧为代表的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在我国世纪末文坛上闪亮登场,并且凭借其叛逆的姿态、小资的情调、身体的景观和自传体的叙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诱人的大餐,给文坛带来强烈的震撼:一方面,大众消费者趋之若骛,争相抢购;另一方面,文学精英揭竿而起,口诛笔伐.曾经沉寂的文坛一时间变得沸沸扬扬、热闹非凡.本文试图对这一写作产生的语境和在商业上的成功策略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100 m全程速度曲线的"单高峰"和"双(多)高峰"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该如何理解优秀运动员在100 m跑中所呈现的"单高峰"和"双(多)高峰"现象,究竟是哪种曲线代表了今后100 m速度变化的趋势.为此在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系统地研究,认为:100 m速度曲线中所呈现的"单高峰"和"双(多)高峰"现象是人体生理、生化特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向速度更高峰迈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简单的定论"单高峰"或"双(多)高峰"速度曲线代表了今后100 m速度变化的趋势是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现象形成的机制所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当下"美女"的大量出现及"美女"现象的风靡一时,已是不争的事实.文章通过对这种现象的非正常发展态势及其走向的审视和思考,揭示出在全球化及经济发展影响的大背景下大众审美趣味审美态度的变化,对"美女"的心态和行为作出了合乎伦理和社会规范的理性调适和定位.  相似文献   

6.
"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正在成为当今西方美学中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美学.在最近出现的种种理论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是最令人瞩目的.卡尔松对"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的确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美的新视野,对他的介绍和批评势必推进我们对自然美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试卷三的"聆听理解",实际上是通过聆听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近几年"聆听理解"卷的设题方式和考生表现,教师在课堂中似乎不应该机械地操练学生聆听录音片段后回答问题的能力,而应该着重训练学生对话语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然后概括重点、认识其中的喻指、推断背后的隐义、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立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杜诗"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与其沉浮的一生有莫大的关系,不过到中年才始见端倪,成熟于晚年.中外诸家都在考其"沉郁"的内容和"顿挫"的诗歌形式表现,却忽视了杜甫晚年诗歌中的"纵横"之气的展现形式.杜诗所展现的是"悲壮"的空间和时间的纵横交错感,也正是这种"纵横交错"之感成就了杜甫诗歌的悲壮.考其具体源流和诗歌表现以及所营造出来的诗风都将成为思辨的内容,而这都要落脚到杜甫晚年诗歌"纵横"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理学有关格物问题的诠释传统中,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可谓别具一格.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当今学界亦存在意见分歧.淮南格物说形成于心斋晚年,通常认为心斋于拜师阳明之前既已有格物论,进而推论心斋思想独立于阳明学派,此属误解;心斋格物论通过对"物有本末"的重新诠释,以"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建构起了一套以"安身立本"为其特质的格物说;"身"的观念较诸"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更具根本性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史上,"淮南格物"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习<新华同义词词典>,可知名词"时间"同时是三个同义词组的成员.调查这三组同义词的使用状况,对其"一词三见"的理据进行了分析;以"时间"为例,进行了同义关系的语义、语体特征的异同辨析,在结合语料深入探讨之后,说明了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