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所谓舆论平稳,是指舆论声势平缓,舆论行为对立因素减少,社会意见呈现出祥和、平静的议论状态。 社会动乱首先表现为舆论动荡,舆论动荡又刺激社会动乱加剧。党的新闻传播机构有责任以舒缓、冷静的基调疏导社会意见,削弱社会对立情绪的撞击力,维  相似文献   

2.
如今,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社会生态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舆论在影响大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以及行为方式方面正发挥着更为深刻和广泛的作用,尤其是在参与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网络已成为媒体人活跃的重要舞台,也给媒体人的职业角色及其功能发挥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夯实媒体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3.
严文静 《青年记者》2005,(12):53-55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上,这一现象不断得到证明:无论是古代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社会动荡时期,还是建国以后的和平时期,舆论传播总是空前活跃,激荡着历史洪流中的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标语口号,是舆论传播中最为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微信的传播特征和用户特征来看,微信将是舆论生成和活跃的重要平台,也是舆论传播扩散的重要渠道。微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和许多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新传播工具的产生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用户数量越多,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广泛、越深远。然而,由于微信具有社交网络平台的属性,即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工具而非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承受力和新闻舆论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承受力是人们对社会变动的心理适应与反应的能力。它是一种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承受力强弱制约着新闻舆论的效果。二者的关系通常是:社会心理承受力越强,作用于新闻舆论的正效应就大;社会心理承受力越弱,作用于新闻舆论的正效应就小。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及媒体科技的发展,公众表达意见、态度更加自由,舆论的表现形态也更加开放,行为舆论比潜舆论和显舆论的表达更为强烈,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媒体引导的难题.本文对行为舆论的特性、种类及产生条件予以分析,以期更好地引导行为舆论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鹏 《军事记者》2004,(7):48-49
民意是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民意通常以3种形态表现出来: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潜舆论是低水平的民意或处于形成时期的民意,表现为人民群众一致的内心活动。这时,民意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潜舆论进一步升级,就会转化为显舆论,这时的民意表现为一种具有完整的意见形态的社会共识;如果舆论不仅用语言表现,而且通过行为来表达,便构成了民意的行为舆论,即大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网上的舆论多是处在潜舆论形态,多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  相似文献   

8.
□舆论既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可以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正如梁启超所言:不能“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矣”,只有“健全之舆论”才可贵。因此,对舆论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是顺理成章的结论。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更需要对纷繁的社会舆论进行科学、有力的引导,以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从而保证社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历史上,有近代“舆论骄子”之称的梁启超,具有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颇值得现代人深入研究,以从中得到驾御当代舆论的有益启示。一、“舆论骄子”的舆论引导风采在中国近代舆论发展史上,梁启…  相似文献   

9.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表达了人心的向背,它是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对社会具有调节失衡的作用。舆论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古代民谣、清议、谏、公论、檄文、揭等,实质上,就是一个“言路”问题。长久以来,舆论被认为是政治变化的先兆和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荡、政权的更迭……下面就社会舆论在我国古代历朝兴废的更替中,表现的催生作用做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李勇 《声屏世界》2003,(5):29-30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难以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2.
冯静  李伟 《新闻世界》2013,(7):146-147
【摘要】网络舆论在近年来继续着高速发展的态势,网络舆论的繁荣也推动着舆论新格局的形成。本文探讨网络舆论的繁荣所带来的巨大的现实力量,以及在繁荣的背后所反映的观念与说理渠道的缺失以及媒介的僭越。进而讨论舆论的力量不仅体现为促成现实问题的解决,更作为一种内化的精神力量在普及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念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新闻监督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露 《新闻界》2005,(4):71-72
舆论监督在我国新闻学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指运用大众媒介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动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有关的文献中,却没有“舆论“和“监督“这样的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4.
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政治的睛雨表。马克思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烈的力量。”一、舆论引导和监督的关系舆论引导和监督是舆论流向的两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承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媒体(或叫主流)、口头(或叫群众)两个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或是交叉,或是相向,或是部分迭合,或是趋于一致,不同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论环境是否和谐。当两个舆论场迭合度加大,以至近乎迭合,社会舆论环境就相对和谐,反之,当错误思潮形成舆论场,在它的诱导煸动下,就可能出现上访、械斗、静坐、上街游行等过激行为,出现群体性事件,造成思想混乱,甚至产生社会动荡现象,扰乱社会稳定。因此,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舆论环境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舆论”一词,源出《晋书·王沉传》,原句是:“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视舆论为众人的议论。我们的报纸不是指令,不是法律,对读者和受众以至整个社会没什么约束力,所以能影响以至引导群众和社会,就在于舆论的力量,人类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为了使这些利益和秩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除了立法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外,还须用感情化的各种是非、善恶、利害等观念,对社会生活中的有争论的事情发表见解,最后形成共同信念,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或者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来更正人们的一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新闻工作是直接地影响舆论的。所以,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最起码的社会职责,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大众传媒和舆论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从现实情况看,媒体舆论能够改变事件进程、左右事件走向、异化事件性质、影响司法判决、诱发社会动荡。从技术上看,互联网是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虚拟空间。所以,面对基于互联网技  相似文献   

18.
胡江春 《今传媒》2008,(3):32-34
2008年1月,网络舆论异常活跃.绥德事件、西丰事件、天门事件经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广泛社会影响,有关专家认为这等同于新型公共安全危机(<嘹望>语).  相似文献   

19.
孟育耀 《传媒》2018,(12):94-96
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使舆论格局发生巨变.以受众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日益活跃,逐渐与由传者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分庭抗礼.由于形成过程、关注角度、惯习的差别,两个舆论场呈现出错位分化与合意共生现象.本文尝试提出促使两个舆论场互动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府对外传播的两种表现形态就是政府(外交)行为和解释政府(外交)行为.即政府对外传播,既是一种政府行为,又是一种传播行为.政府对外传播形成的舆论是多元的,但影响政府对外传播效果的不外乎有两种正向国际舆论和负向国际舆论.前者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后者阻碍国家利益的实现.消解、稀释、扭转国际负向舆论,也是政府对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