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九”为什么能泛指多数?学生常这样问我,因为他们接触的文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1)三思而后行(《论语·公治长》)(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5)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相似文献   

2.
近日 ,省市报刊、电台、网络、各大新闻媒体连续报导了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课的消息 ,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作为《国学》课的执教者 ,我感慨颇多 ,在教课实践中得到一些体会。一、我是怎样教《国学》课的(一 )备课1、精读《论语》以求甚解孔子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我就是报着“学而不厌”的态度进行学习的 ,跑书店、到图书馆、上网 ,查阅了多种版本的《论语》 ,看注释、对释文 ,力求对每句话的理解准确无误。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时 ,对“三人行”的理解 ,我查了多种资料。《论语解读》中注 ,“三人 ,一人为自己 ,二…  相似文献   

3.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孔夫子是很重视朋友的,《论语》第一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应地,他也重视交友之道,《论语》有多处谈到这个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论语》有很多专家研究 ,也有很多专家来评价。我重读《论语》不是评价《论语》 ,也不是评价孔子。我重读《论语》———兼谈我读书 ,是谈我如何读《论语》的 ,读《论语》有什么收获 ,而且通过我读《论语》有何收获 ,得出我该如何读书。为什么叫重读《论语》呢 ?因为4岁到9岁的时候我读过《论语》 ,后来就没有再读 ,直到我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后 ,我又仔细读了好几遍 ,感觉大不相同。重读《论语》有以下四个体会 :一、要把握整体我读《论语》时感到 ,《论语》里面关于一个学习者、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对待学习、对待思考的关系解决…  相似文献   

6.
近来重温《论语》,先后阅渎了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本,下简称中华版《集注》)、杨伯峻《沦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下简称中华版《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新解》)、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注译》)等。出于职业习惯与教学之需,遇有标点可疑或可商之处,辄随手录之。今选取20例,依《论语》各篇顺序次第先后,且注明各书页数,以便复核。古书标点,乃至纤至细之事,断句固不可错,标点符号亦须准确。笔者所论,无涉是书之微旨大义,所谓“不贤者识小”耳。或有以是为非者,方家是正焉。  相似文献   

7.
学与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韩诗外传六》) 博学之,审问知,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  相似文献   

8.
胡图买了个七品县令官职。上任后,他夹着一部《论语》,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说:"古代贤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如今我有一部《论语》,治理这个小小县城,岂(qǐ)在话下!"  相似文献   

9.
诵读经典是我校六年级开展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以论语学习为切人点,以我读《论语》,我记《论语》,我讲《论语》为主线,以达到人人参与,人人爱读、人人会背、人人能讲的活动效果.学生们在学论语、讲论语、背论语、悟论语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升华、净化.学生们在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更加会合作,敢表达,善感悟,乐交流,有效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辨疑二则     
(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初中二册)课本注“何有于我哉”为: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释文既不符合原句的语法结构,又与孔子的思想相悖.此则语录是讲孔子的治学与教人.孔子为人谦虚,但也不至于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否则成了虚伪.《论语》中有很多记载他孜孜不倦学习的地方,仅以《述而》章为例:  相似文献   

11.
王万举 《教师博览》2006,(10):43-43
人生的一千个为什么“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上是《论语·雍也》中的一段话。其中“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家喻户晓,不可不解。但因读过钱穆《论语新解》及李泽厚《论语今读》,故又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因笔者深服钱、李二文,故本文先引二位先生之解。钱解: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以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也。《论语》中似此章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耳,此之…  相似文献   

12.
一《论语》二十篇共用语气词(不包括发语词、语中语气词)十六个,即也、矣、巳、者、焉、耳、而已、尔、哉、与、乎、云、夫、然、兮、而。《孟子》七篇所使用的语气词有十六个,没有《论语》所有的“而”“然”。而有《论语》所没有的“为、来”。  相似文献   

13.
对于《论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一句中撰字的训释,历来聚讼纷纭,各执一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异乎三子者之撰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弟也者,为仁之欤?”(《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举篇名)可见,孝既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实行仁的根本方法之一。“孝”在论语中凡十八见,除“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句同本题无关外,《论语》中涉及孝道而无“孝”字的,又有二十处上下。这些文字,涉及了孝的内容和孝的作用。本文拟从《论语》的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对孔子孝道作一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就儒学和现代化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6.
【活动主题解读】认知性综合学习,是指以内容模块中的知识组合为方式的综合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模块内的重要知识的多种方式组合,伴随激励机制和欢乐氛围的认知竞比,在愉悦之中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认知量质,以开阔视野,丰富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资源开掘】1.文本资源。(1)课标实验教材七至九年级各册选录自《论语》《、孟子》中的篇章。(2)选录《论语》《、孟子》中语言精警、内容适合初中生体悟的篇章(如《论语·雍也》《、论语·学而》、《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等)印发给学生。(3)推荐钱穆的《论语新解》和高中语文第五册…  相似文献   

17.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8.
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或以史事证《论语》之文,或引周秦两汉三国经、史、子书文辞、取义与《论语》相类者广《论语》之义,陈寅恪先生以为开治经新途。笔者据《论语疏证》,总结“治经新途”之体例若干,并对其操作做出归限。  相似文献   

19.
于树华 《新高考》2008,(Z2):35-35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相似文献   

20.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