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陕南方言的相互接触同时也带来了陕南文化的大融合,使得陕南各项文化形态均具有南北交融、多元包容的表现特征.本文主要从陕南方言接触与陕南文化融合的关系来探析陕南方言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陕西境内的方言根据语音的特点和差异,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方言区。陕西方言的构词法很丰富,而这三个方言区的构词法如重叠、词缀各有异同,显示了它们语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词汇特征,这主要通过各个方言区的方言词体现出来,而最能表现方言词汇特征的就是方言特征词。李如龙提出了方言特征词的理论,系统论述了方言特征词的涵义;苏新春提出了方言特征词词频选取的方法。方言特征词在理论和方法上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泗阳地属江苏省北部地区,其方言属北方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区。泗阳位于江淮方言区的北部边缘,处于江淮方言区与北方方言区分界线的南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泗阳方言里既有北方方言的某些成分,又有江淮方言的特点。泗阳方言里有较为丰富的合音现象,了解方言里的合音现象,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方言的面貌及特点,为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一屿拳者。  相似文献   

5.
印有家 《现代语文》2006,(10):88-89
所谓方言,就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按通俗说法,就是那些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区、族群等划分的"小众化"语言.我国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七大方言区,七大方言区内又有很多子方言区.  相似文献   

6.
顾洁 《现代语文》2007,(12):69-70
扬州方言属北方方言大区江淮方言洪巢片,是该方言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扬州方言在唐代以前属吴语,以后受北方话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官话.历史上两次大移民对江淮方言的影响很大.一次是东晋北方人的南迁,他们的分布地点恰与江淮方言的南部边缘线吻合;另一次是明初南方人的北移,他们的分布地点恰与江淮方言的北部边缘线吻合.可见,扬州地处江淮方言区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7.
在方言分区讨论中,深受注目的热点之一就是广西的"平话"问题,其焦点在于"平话"要不要"独立"?要不要"升级"?"平话"作为一种散布桂北桂南许多地方的方言,内部并不完全一致.有必要结合土话的情况来考虑这些"平话"的问题.在各个"平话"点的归属基本明晰的前提下,再来进一步研究南北"平话"是否应该整合为广西自治区内一个汉语方言区的问题,这样比较稳妥.桂南"平话"跟桂南粤语(白话)关系密切,彼此的语言特征同多异少,可以考虑归入桂南粤语作为有特色的一支.从汉语方言分区的总体格局出发,联系汉语七大方言区来考虑,"平话"的情况还不足以提升为与现存七大方言并列为汉语方言分区中第一层次的方言区.  相似文献   

8.
绵阳方言隶属于四川方言次方言区,但相对于重庆方言和成都方言,却有自己的特点.本文选取了绵阳话的声韵调、语音特点二个部分进行论述.同时,本文还将绵阳话同北京话进行比较,对绵阳方言声韵调系统中的特殊语音现象分别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兀的"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口语词.在元代北方话中,"兀的"功能和用法比较丰富,今晋语继承和发展了其功能和用法.今大多官话方言区的"兀的"功能萎缩,但山东费县方言的"兀的"比较特殊,其句末助词的功能用法代表了这一方言点的方言特征.尽管费县方言句末助词"兀的"的成因难以从历时的角度去发现轨迹,但仍可以对其进行语法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牛蹄赣语方言岛是在地理环境封闭,语言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形成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方言区,其中的ABB式状态形容词是牛蹄赣语方言的一部分,它在表现特征,语法结构类型、语法功能及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湖南省东部的茶陵县下东乡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要素,并且通过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南昌方言和长沙方言的比较,探讨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特点以及跟赣语和湘语的关系,认为它是一种具有赣语和湘语特点的独立的混合类型方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了陕南汉阴方言词汇语法的特点,依次介绍词义的演变、构词法和句法.汉阴方言属西南官话,具有浓郁湘语特色.从汉阴方言这一小小窗口可以窥视汉语表达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3.
陕西安康市城区方言老派、新派用词不同。本文从使用上的多对一、一对一、一对多以及构词方式等方面,描写分析了老派、新派的主要词汇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安康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均有多项文白异读。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安康中原、西南、江淮三个方言区文白异读的接触关系,并认为安康方言文白异读的融合方式属于不同方言在接触融合之中所产生的语言累增。  相似文献   

15.
因清代大规模的湖广移民,陕西安康部分中、高山地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湘方言岛,其中五处约3万余人至今还保留着湘语的基本特征。本文以湘语特征保留较为完好的汉阴县田禾乡话为代表,介绍它的声韵调系统和音韵特点,并列出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6.
汉阴方言主要来源于明末清初的湖广大移民。本文将汉阴方言姓氏字、文白异读、浊音清化、知系字境内异读等材料同广韵音系、普通话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探寻汉阴方言的历史层次和语音演变规律,以期为移民与方言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Television commercials can be used for studying language interaction. Accent application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since it indicates a reliance on prejudice towards and against certain accents in the viewing audience. Accent use in British television commercials is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British dialect and sociolect preferences and with respect to non‐British accents of English specifically and foreign accents generally. The implications of accent choice a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本主要讨论了语音学习中源自已习得语音及知识的负迁移问题,以及四川方言语音在普通话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章对内江话韵母中的几种特殊现象,从纵横两个角度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条件及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20.
民歌以方言为底蕴。要研究民歌必须了解民歌的方言特点,要演唱民歌就必须学习和运用方言。本文选取了紫阳民歌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解释其含义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方面的信息,以供研究者和演唱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