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小诗欣赏     
一幅山间静景图——(六朝梁)吴筠《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从游人的视角看:大山间有烟飘出,太阳从竹缝中落下,鸟儿飞向人家的房檐,窗户里流出云雾…….这一幅山间静景图(画幅边,还有一位游人),由烟飘“来”,日“落”下,鸟“飞”檐,云“出”窗——四句动景汇成.四句景语,尤妙在句“云从窗里出”,所谓“篇终出人意表”(姜夔《白石诗说》),“收场—(齿句),即勾魂摄魂之具”(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煞》);无此句压轴,则前三句景,皆平常寡味矣;而连成一气读,则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曰:“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2.
对《老子》“三一”思想流行的宇宙生成气化论的解释本质上是把形上之学的言述代换为自然一物理学的命题,因而也是对形上之学本身的遮蔽与颠覆。本文围绕着形上之学与自然一物理学的区分这一主轴,通过对“三一”思想的真正内容──以语言为中介和动力的此在世界的建构──的分析,力图把“三一”学说从自然一物理学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形上之学的发生,也即形上之学在此在如何被经验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有谁不希望偷得一段空闲,找到一处寂静,放松一下心情?当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从尘俗自拔,回归自然之声也就日益响亮;然而当我们投入自然宽容的怀抱,又有多少人想到应该善待自然呢?作家叶恩忠用《拾天籁》这篇散文佳作告诉我们,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然。“天籁”就是自然之声。在文学创作中,歌咏大自然的作品可谓俯拾即是,而叶恩忠这篇《拾天籁》却别出心裁,在谛听自然之声中,轻松地把我们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山野之境。在这里,山峦叠翠,湖泊泛蓝,阳光闪烁,野花开放——“一切都是美的”。我们可以谛听“风在林梢徜徉的足…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认为,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但在我看来,在这里面还隐含着对现代文明将自然与人分离的批判。试想,一间仅有蓝的墙、白的窗,连画也没挂的小屋,何以一到作者的笔下,就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呢?就因为作者将小屋放在一个几乎超脱尘世的大自然的背景下,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远离“人境”。那里没有工业废物,没有名利角逐,没有权势倾轧……而现实生活中这一切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它们招人厌弃,却谁也摆脱不了!这,也许正是作者产生“向往”的根源。因为无论中国…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6.
《信息之窗》中,《自然教学文摘》是应广大教师的要求而新增的重要内容,摘录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对自然教学有参考价值的文章。由于我们的人手有限,涉猎面不是很广,因此负责这一栏目的年轻编辑段新安热切希望得到各位读者的大力支持,或提出宝贵的意见,或推荐合适的文章。以期把这一专栏办成读者最喜爱看的栏目。 这一期刊登的“自然课各种课型”,是依据上海市现行自然常识教材划分的,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自然课本课型划分不尽相同,但有他们的特点,可供自然教师参考。 有关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自然课本课型划分的文章可以在《小学自然教学新动态》一书中找到。  相似文献   

7.
“八风”辨     
《察今》:“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课本注:“[通八风]通,调和。八风,八方的风,,又叫八卦之风,这里指阴阳之气”。我认为此注甚不妥。“八风”,各家都解为“八方之风”,虽名称各异,其实一样,即这“风”是自然之风。自然之风与音乐何关?《古乐》云:“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这种解释欲说明风与音乐的关系,但这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历史事实,故不可为凭。汉代高诱注:“八风,八卦之风”。此若  相似文献   

8.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书价扶摇上飚,可买来的书不一定令人满意.在某些书里错别字触目皆是,致有“无错不成书”之讥.国家要求使用语言文字规范化,三令五申,而经作家、编辑、校对们层层把关,然后出版的书,应是严肃、慎重的产物了,可仍每每令人失望.其中.尤以文学作品在语文基本功上出现的谬误,更让人为之惊诧.如常把“交代”误作“交待”,该用“作”的一概写为“做”之类.又如以《白鹿原》闻名于世的作家陈忠实.其另一作品《蓝袍先生》,竟在封面书名的手写体与书脊、目录的印刷体,都别“蓝”为“兰”.出书前作家未看清样,还是认可“兰”即为“蓝”?近读四川文艺出版社以陈圆圆为题材的一部长篇小说,尤感作者的语文基本功在较  相似文献   

10.
王万举 《教师博览》2006,(10):43-43
人生的一千个为什么“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上是《论语·雍也》中的一段话。其中“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家喻户晓,不可不解。但因读过钱穆《论语新解》及李泽厚《论语今读》,故又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因笔者深服钱、李二文,故本文先引二位先生之解。钱解: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以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也。《论语》中似此章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耳,此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