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幽默与悲观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态度。然而,从马克‘吐温一生的创作思想过程来看,他在其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显示了这种不平衡的人生现。本文以他的三部中、长篇小说所展现的思想;简浅地分析了马克·吐温一生创作思想之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根据《红楼梦》探讨曹雪芹一生思想演变轨迹,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其少年时期崇尚老庄思想;步入青壮年后,儒,佛,道三家兼而有之,曹雪芹晚皈依佛门,佛家思想占其主流,道,儒思想淡出。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苏轼的重要思想。苏轼一生对民本思想有充分的论述,他身体力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直接上书反映民众疾苦,用诗文来反映民众的疾苦,并在地方为官时因法便民,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究其牢固的民本思想原因有三个:一是受我国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熏陶;二是受其父民本思想的影响;三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非常重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工作,并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文化观。在其社会主义文化观中,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思想;严谨、求实的思想是其社会主义文化观的主体和最杰出之处,于今天、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一生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观。“人民动力观”、“为人民服务观”、“人民共同富裕观”是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人民观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人民思想的重要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6.
在对毛泽东一生思想的研究进程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尤其是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鲜为人所关注。本试图从青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中勾勒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师古、探原、穷本阶段;第二,重体、务实、尚理阶段;第三,思变、伐古、革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在主客观条件的推动下形成的;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升华:从反帝爱国人生观的确立,到东北易帜以维护国家统一,直至西安事变,他力挽狂澜、扭转危局,成为有功于国家民族的英雄。纵观其一生,爱国主义思想始终占重要地位并呈现出三个特点:忧患意识与民族自信心的统一,炽热的报国之志与努力探索强国之路的统一;鲜明的反侵略主张与建设祖国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斯的功过与历史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李斯一生,有功有过,功大于过。其功在于:一、谏辅秦王政,作出“天下统一”的决策;二、谏阻秦王逐客,为秦王政广揽人才;三、参与重大改革,巩固奏的统一;四、提出“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经济政策和“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的经济思想。其过在于:一、扩大焚书事态,摧毁文化典籍;二、妒贤嫉能,谗杀韩非;三、屈从赵高,诈立胡亥,阴弑扶苏,逼死蒙恬;四、阿顺苟合,助纣为虐。李斯的功绩与罪过,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10.
袁枚是有清一代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袁枚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既尊孔又“进退六经”,持有一种怀疑态度;对庄子的思想却一直情有独钟,一生都“爱而颂之”,而且袁枚一生的思想言行与庄子的人生哲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张舜徽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注重学术创新,深入挖掘了清学史中的创新因子和创新元素,促进了良好的学术风气的形成,为后代学术创新研究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2.
边贡在明代“前七子”中的地位并不高,但他诗学理论中复古的“尚奇”色彩及实际创作中的清远风格却获得后人的褒奖。清代,王士稹更为其编选出集。通过梳理边贡在后人眼中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来试图探究边贡的诗学理论及后人对其诗歌推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颜元学术思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的批判,对佛家、道家“空”“无”思想的批判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延续尧、舜以至孔、孟的以崇尚“实”、“习”为核心的经世致用思想。明王朝的灭亡、清初统治者的执政风格、明末清初的士习风气对颜元学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颜元生当斯世,熏炙期间,故有此学。  相似文献   

14.
晚清的社会危机,使从事汉学研究的下层知识分子汪士铎也走上了“经世”的道路。他在著述中系统提出的人口理论是其经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晚婚晚育、节制生育等主张在历代鲜有其例,是人口思想的巨大进步。但其溺杀女婴,仇视农民的思想则是糟粕。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他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吸收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援引西方教育实践的先进理念,从国家独立、社会改良和振兴学术研究的目的出发,架构了"人格独立"的教育思想,并贯彻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从剖析"人格独立"思想的实质入手,探求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认识根源,梳理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教育实践和法国大革命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透射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和开展思想启蒙的理念,对于今天教育教学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治学思想主要表现出尊宋斥汉、崇朱黜王、申实复孔、尊经重史的特点,这些特点均是围绕"经世致用"、"资治明道"这条主线而展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值得辨正之处。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18.
文廷式是清代著名词人 ,其词学思想及其创作均呈现出显著的个性特征 ,具有超时代性的独立的自我见解和可贵的创新意识 ,文廷式在词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是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边防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晚清社会上层阶级边防思想的反映,并对清季乃至民国时期的边防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考查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在江西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魏禧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人格精神的形成,把握清初江西文坛的创作情况及明清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群的思想活动与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