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家庭值日牌     
升入大班以来,我班实行值日生挂牌值日,孩子们都很高兴做值日生。每天早晨与老师一同路进教室的准是值日生,他们会认真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帮助老师擦桌子、擦窗台;整理游戏角区及玩具;照看来来往往的小朋友不要在走廓上跑动等等。那份认真的态度,伊然一位小老师。孩子们在家里表现的和在幼儿园里一样吗?我曾经对几位“最佳”值日生在家的情况做了了解。袁文乾的妈妈说:“这孩子在家里穿衣服还要我帮忙,自己玩完玩具从来不收拾。”杨娇的奶奶说:“在家里我们很少让孩子动手,她干什么事都不利索,现在晚上洗漱,我还帮她呢。”通过…  相似文献   

2.
黑侠李双庆     
我不是包公的后人,但我有包公的两大特点:一是黑。我姥姥曾对奶奶说:“姑娘家一白能遮百丑,这孩子……”姥姥边说边摇头。奶奶安慰姥姥说:“没事,女大十八变,兴许会变白的。”可到目前为止。还不见动静。二是爱管不平事。  相似文献   

3.
藏“宝贝”     
小的时候,我总喜欢把一些自己认为是宝贝的东西偷偷地藏起来。上幼儿园小班时,记得有一次,奶奶要过生日。为了让奶奶在生日那天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我私下里精心做了一个小泥人。不用说,那个小泥人就是奶奶的模型。我又用橡皮泥做了一个“蛋糕”。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手工肯定难看得让人笑痛肚子,但当时我却认为是自己的杰作。我把小泥人和小“蛋糕”放在一个盒子中,藏在玩具柜里,用其他玩具把这两件“宝贝”重重围住,在确保不会有人发现后,我才安心地去上学。下午放学了,奶奶老远就迎上来,一把搂住我,眼里充满了泪花,半天不说一句话。我有点害…  相似文献   

4.
俞群 《幼儿教育》2000,(12):35-35
家长的问题:我的孩子已满四岁了,各方面的发展都不错,尤其是口语表达,反应很快,讲起来振振有词,有时连大人也说不过他。比如,我们平时老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要帮助他。有一天吃完饭,碗筷太多,我请他帮忙收拾一下,他没有动,却反问我:“妈妈,你不是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吗?”问得我哑口无言。而在他需要你帮忙时,比如收玩具,他会说:“妈  相似文献   

5.
再玩一分钟     
每天的自选游戏结束时,当我播放音乐提醒小朋友要收玩具了,总是有些孩子假装听不见,不肯马上收拾玩具。特别是那些吃饭慢的孩子,因为他们玩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心理不能一下子摆脱游戏状态,总想再玩一会儿……甚至只要老师没提到自己,多摆弄两下也是好的。有一次,当我要求小朋友快点收拾玩具时,小语小朋友很不情愿地说:“王老师,我还想再玩一会儿,就一分钟行吗?”看到她那渴望的眼神,我不由地点点头,同意她再玩一分钟。过了一会儿,小语走过来对我说:“王老师,我收好玩具了。”说完,就高高兴兴地跑出去了。看着小语那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心里在想…  相似文献   

6.
亲子活动中,有一对祖孙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教师出示教具时。一小男孩跑到教师跟前去拿教师手里的玩具。教师很有耐心地说,先坐回去,老师讲完后给他玩。只见这男孩生气地推了老师一下.而孩子奶奶看见了也不管。我向老师了解情况时,老师哭笑不得地说,谈过了,但这位奶奶就是不听,而且还说自己带的孩子都是研究生、到国外留学过.人家国外提倡自由。老师还告诉我,这男孩2岁半多了还夹着尿不湿.其他家长不解地问她为什么,这位奶奶却说男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这儿。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我发现这位老人确实有“个性”。  相似文献   

7.
纲要点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五大领域。其中社会领域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等。案例一某幼儿鼎鼎在玩玩具时,一边玩,一边将玩具随地乱扔。爷爷奶奶跟在鼎鼎后面,一边叨念着:“这孩子,真淘气。”一边忙着帮孩子捡玩具。鼎鼎玩好后随手将玩具一推,嚷道:“奶奶,我饿了!”奶奶就忙着去给孙子张罗吃的,爷爷则在一边默默地替孩子收拾玩具。…  相似文献   

8.
当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去把地上的玩具收拾起来的时候,孩子会找出许多不愿做的理由:“我等一会儿再收拾。”“我太累了,妈妈您替我收拾吧。”……做父母的常常很容易让步,但这会使孩子们得到这样的认识:下一次父母还会替我做的,只要能找到借口,父母就会让步。  相似文献   

9.
笑掉大牙     
用一只眼睛小孩:“电影票要多少钱一张?”售货员:“十个戈比,孩子。”小孩:“我只带了五个戈比,能不能放我进去,我只用一只眼睛看。”保佑自己小利娅见爸爸妈妈在做祷告,她也学着做祷告。“万能的上帝,请你保佑我爸爸,保佑我妈妈,还保佑我奶奶和我。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保佑你自己。如果你死掉了,那我们全家都没有依靠了!”  相似文献   

10.
<正>时常有小班的家长问我:孩子只对一种玩具感兴趣,对其他玩具视而不见,这样会不会有问题呢?有家长还故意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收起来,以期望他能换其他玩具玩,但换来的却是孩子无休止的哭闹。那么,孩子只喜欢玩一种玩具,到底是不是有问题,需要及时纠正吗?小班孩子能力相对较弱,能自己吃饭、喝水、如厕、穿脱衣服就很难得了,面对陌生的外部世界,他们感到难以掌控。当接触到玩具时,他们可以进行各种“研究”,在一次次重复把玩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六一”儿童节到了,在这个孩子们特有的节日里,妈妈们心里想的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快乐。这不,扬扬妈妈早早地准备好了礼物——一辆玩具小汽车,可没想到,扬扬很快就玩厌了,他撅着嘴巴不满意地说:“妈妈,我要买变形金刚,明明都买了!”奶奶给扬扬买了很多他喜欢的零食,爸爸妈妈也想尝一尝,可是不管奶奶怎样劝说,扬扬就是不肯,还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大人有钱自己去买!”令人哭笑不得。扬扬妈妈很苦恼:我们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他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过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节日?  相似文献   

12.
来稿集粹     
如果小庆只是没事可做无意识地扔积木,我会再次走到他身边贴着他耳朵轻轻地说:“小庆你看,你这么做玩具会生气的。现在趁别人没看见,你赶快收好去参加别的活动,好吗?”相信老师的建议会让他醒悟,愉快地去参加别的活动。(安徽淮溪县周秋芳)我觉得杨老师是不是可以蹲下身来和小庆一起收拾玩具,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他。这样可能比用语言指挥他有效得多。许多时候,“身教”优于“言教”,特别是对孩子。(湖北武汉市张颖)  相似文献   

13.
玩具中的爱     
玩具的魅力真不小,它使我和孩子贴近了,有了共同的话题。我是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农村娃,自小没有尝过父母给自己买玩具的喜悦,没有体验过得到新玩具的心情。曾捡到城里孩子留下的“破旧”玩具,心情兴奋,夜夜都抱着玩具甜滋滋而睡。我一直都想试试真真正正地拥有很多的玩具,一下子满足自己这十几年来的玩具瘾。当上了幼儿教师后,面对一大群闹哄哄的孩子,刚开始真有点不知所措,甚至有点烦。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并不是如别人说的自小便喜欢上孩子,是玩具使我爱上当“孩子王”。【】二○○六年五月号下半月教育导刊我看到孩子们在玩玩具…  相似文献   

14.
有的家长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以后,随便塞给他一个玩具,就忙起自己的事来。如孩子提出什么问题,家长就不耐烦:“我忙呢,自己玩去! ”孩子哭了,便动肝火:“真淘气,我叫你好好玩的!”有时孩子屁股上还可能  相似文献   

15.
剪刀是幼儿自制玩具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儿子两岁半时,我就为他买了一把圆头小剪刀,教他怎么使用,告诉他拿剪刀时剪刀头一定要朝下。但奶奶、外公、外婆则坚决反对,说:“这么小的孩子玩剪刀,伤了自己咋办?”我说:“地板上放块垫子,让孩子坐着剪,旁边有人看护,剪刀是伤不着他的。”后来,他们看到对剪画片有浓厚兴趣的孩子每次用剪刀都很安全,也就由着我了。小孩子做感兴趣的事,领悟力是很强的,不久,儿子就能熟练地使用剪刀了。  相似文献   

16.
四岁了还只会喊“爸爸”“奶奶”;每天都把小便尿在裤子里;不愿参与任何活动,甚至不愿玩玩具和滑滑梯;……这就是小宇,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一个惹人怜爱的孩子。听着他奶奶唉声叹气的叙述,看着小宇漠然的眼神,我微笑着收下了他。他接受我了刚入园时,小宇非常排斥新环境,经常哭闹。为此,我给予他更多的关爱。每天微笑着迎接他,虽然他毫无反应;每天都要和他说说话,虽然他从不回答我;每天都轻轻地抱抱他、摸摸他,虽然他总是哭叫着挣开;每天都拿玩具和他玩,虽然他看也不看……就这样,我一天天坚持着,坚持着我的温柔、我的微笑、我的关爱。两个星…  相似文献   

17.
同样是发生了“磕碰事件”,有的老师跟家长解释的时候,就能得到家长的谅解,而且家长还会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孩子淘气,没事。”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这与老师平时工作做得周到、细致,与家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关。 我在工作中就要求自己,只要是家长有可能想到的,我争取先想到,  相似文献   

18.
在给幼儿上看图讲述课《分苹果》时,我问幼儿:“小红把最大的苹果分给奶奶吃,奶奶怎么说?”有的回答:“奶奶说,小红真乖,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有的讲:“奶奶会说,乖孩子,自己吃吧,吃了好长大长胖。”还有的说:“奶奶说,小红真乖,说着就把苹果放回了盘子里。”没有一个幼儿说“奶奶高兴地吃了起来”。我又问:“你们在家吃苹果的时侯,是怎么分的?”有的说:“爸爸妈妈吃小的、虫虫咬过的,我吃最大的、最红的。”有的还说:“我给奶奶吃,奶奶不吃,待会儿还给我吃。”我猛然醒悟了,是啊!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景不是比比皆是吗?“习惯成自然”,难怪孩子幼稚的心灵中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爸爸妈妈应该吃小的、  相似文献   

19.
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一旦进了学校,就无法适应有秩序、有要求的学习生活。上课的时候,他却想着玩游戏;做作业时却在折飞船。如果孩子把应该遵守的制度看作是老师的管制,这种心理状态对他的学习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习惯于按要求做事,做要求他做的事,而不是他高兴的事,这是入学行为准备的内容之一。可有些家长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足。如,吃饭时孩子还在玩玩具,母亲一边说:“把玩具收起来。”一边伸手抢过玩具。看起来目的达到了,不过却放过了训练孩子执行命令的机会。再比如,母亲叫女儿吃饭,女儿回答“来了”,却继续在玩洋娃娃。母亲忙着自己的事,过会儿想起来了再喊一声,女儿回答“马上来”,这样重复好几遍。孩子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渐渐养成不听大人话的习惯。恰当的做法是,与其一遍遍地提醒,还不如听到第一声“来了”之后就放下  相似文献   

20.
李豫 《山东教育》2011,(3):45-45
快到离园的时间了,孩子们纷纷到寝室里拿出自己的外套,整理自己的物品,做着离园前准备。诺诺来到我的身边:“老师,把中午您收起来的玩具还给我吧。”“哦,瞧我这记性!”我匆匆走进寝室,却傻了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