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在武术界相沿已久。人们普通认为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太极、形意、八卦、心意等艺为内家,通背、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艺为外家。早在七十余年前,艺综多门的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就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说:“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相似文献   

2.
张方 《精武》2010,(6):73-74
心意拳源于佛家思想;八卦掌和太极拳则是以道家的修炼体系为指南。我创立的“内家拳道”曾提出过:以佛学修心,以丹道炼身,以儒家人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将内家拳称之为武学,是学问就必成体系,将人的动作行为进化成一种肢体语言是某种进步,而将某种肢体语言构建成一门哲学体系,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内家拳因其内涵深、技击性强、且养生独到,被冠之为国粹,长白山常氏武学焊接劲秉承内家拳之奥妙,功法简,见效快,实用性强,现公布于世,定会博得广大爱武之人的关注。长白山常氏武学腕部焊接劲分内焊接与外焊接,主练十三大关节。焊接的意思就是形容各关节如同被焊住一样结实有力,而且各大关节可抗一人或多人推拉不动。例如:手腕部可抗双人双手  相似文献   

4.
《武当》2009,(5):I0002-I0002
一、宗旨 继承传统武学精粹,适应社会发展步伐,努力开创武林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以形鉴真法     
丁金平 《武当》2012,(4):42-44
学习武术或丹道,只有拜访有本领的老师才能学到真东西,而如何分辨丹道和武学高人的学术真伪是很重要的。现仅就这一话题,简单讲述几点内家圈里以形鉴真的方法。第一点,拳架低。看他的拳架是否在中盘以下,内家功夫讲究"走下盘",低架下势是劲大力整的根本途径。初练时架子低不下来,但随着不间断的修炼,身体会愈来愈松,关窍越来越开,架子越来越低,筋骨越来越柔,而内气自足,腿力雄健。马步能自然做到大腿趋于水平,与地面平行,小腿尽量垂直,且双膝不超越脚尖,脊要直,松腰命门后竖,不能撅臀挺胸,这样就能气沉丹田。拳谚云:"人走下盘,气自腾然。"能练出强悍功力的内家拳种大多强调低桩下势,诸如自然门矮  相似文献   

6.
《武当》2011,(1):2
刘铁成,东北吉林人,道号"广清",武当太乙铁松别派第十四代传人,传统内家武学与修真灵性文化的传承者。曾任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大连市武  相似文献   

7.
张如安 《精武》2009,(2):27-29
虽然说四明内家拳已成为全国性武术比赛的一个项目,被众多武学专家力挺,被国内各类媒体广泛关注和支持,但是对四明内家拳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却还处在一个拓荒阶段。如何使四明内家拳古为今用、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使之更具有持久发展性和学术价值,实现哲理上的升华和突破,是摆在夏宝峰与四明内家拳分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极为赞同夏宝峰的一个说法,即弘扬中华武术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进行的事业。我也相信夏宝峰先生有勇气去运用好自己的理智,并具备独立思考和选择自己所要走的道路的能力,因为对四明内家拳的发扬光大,是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李国兴 《武当》2008,(3):29-31
对我国传统武学的研究与考证,不能脱离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这便是以《周易》为基础而建起来的气学文化,以及古人在人体生命领域反复探索和实践的结晶——仙道学术,古人为了突出传统武术的传奇性,经常将其说成是神仙之传。致使内家拳学的内功修炼,常与仙道的内丹修炼相提并论,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9.
李兆生 《武当》2003,(4):8-9
国术是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处的表现形式。而近人以武术来概论国术,深有失遗。武术是国术中的部分内容,国术包含的博大宏深之学识是不能仅以武学而论的。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反思、实践,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这则是前人所指出的:人类如何重新认识人类本身。这门学问衍生出丹道、养真、武学、医道、天文、数学、易学、文字……诸家精良。此中之学  相似文献   

10.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与截拳道问:您有多年的传统武术习练背景,又对截拳道有深入的研究,能否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传统武术(内家与外家)与截拳道的区别与联系? 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的。截拳道源于传统武术, 又有别于传统武术。它吸收了许多传统武学的理念和技法,同时强调简  相似文献   

12.
张丽丽 《武当》2013,(8):37-39
中国武术的精髓在内家拳。目前国内传承的真内家拳并不多,许多只是打着内家拳的旗号,而实际上还是以练套路、练肌肉力量为主,而内家功夫注重"精气神"三宝的充足,注重修炼内功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筋骨皮"。练套路,其实更接近体操、杂技,内家拳的核心是炼内气。内气足了,气血自然充盈。血养筋,筋壮骨强,腾起内膜,敛气入骨以内壮,练的是内劲,不是单纯的肌肉筋骨力。其实,内家拳派不乏真功秘技,诸如古法易筋经、古太极内功、南无拳、咏春拳、五禽图、松溪派内家拳、张长祯三皇吞气功、自然门、李氏形意太极拳、益壮堂朱砂掌、四川金家功等等。这些内家拳都有各自的内功练法,但其理无二,都是着眼于养精蓄锐,  相似文献   

13.
复生子 《武当》2003,(4):28-29
序言 余自幼酷嗜武学,曾秉持数载,憾无所成。后幸得隐贤明家——来兹子先生拨点迷津,悉心传教,始顿开茅塞,得见“天然”。更图有所建树,遂笃志参研,诚然喜臻小成,渐入门栅。为此,深感内家武学一技求之之难,实非它流派可比。故于感慨之余,惟就内家武学一宗而论,促然冒昧成文,以奉同好。  相似文献   

14.
于志钧 《武当》2007,(8):28-29
关于武当“内家拳”之“内家”含义.古今学者,拳家多有译解,不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于志钧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研探精神令人敬佩,特备其一说.以供“内家”同仁辨析深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王志远 《武当》2004,(5):37-39
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如果说“五字要诀”是内家拳的内核,“十四禁忌”则应是内家拳的外壳。两者都是实践的结晶,共同升华为理论,成为内家拳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辛辣武语     
阿句 《精武》2007,(3):5-5
1.武术家教徒失败,是因为遇到了聪明绝顶或愚不可及的弟子。2.中国武术有内家、外家,有少林、武当、太极、八卦……真难分辨哪一家是真,哪一家是假。3.学生通常是被自己亲身发现的武学道理说服的,而不一定是被武术家说服的。4.手和脚的不同排列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拳势,而拳意的不同排列又可收到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太极拳发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张三丰不是太极拳发源的代表人物,武当内家拳的形成年代不在宋元明时期,而是在清代初年;太极拳拳路传承和拳法要领与武当内家拳有明显区别,不是武当内家拳大屋顶下产生的拳种.  相似文献   

18.
光侠 《武当》2009,(4):54-55
孙禄堂,名福全,晚号涵斋,绰号“赛活猴”。河北完县人(今属望都县)。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享年73岁。他精通各家拳法,尤擅轻功点穴之术,冶内家三拳于一炉,融汇贯通,创立了卓然自成一家的孙式太极拳,为我国一代武学宗师。  相似文献   

19.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舒红云 《武当》2007,(11):34-34
中华武道,博大精深,各种内外功法不计其数。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功效,一直是笔者研究的课题和广大武学爱好者的愿望。现根据自己多年所学,整理出一套法简效宏的大力内家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