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改革开放以前的讨论,大体上见解可分为两派,一是“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论。二是就教育与生产的直接联系立论,论者认定“教育就是生产力”。80~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冲击着教育事业,冲击着教育界、理论界人士的思路,于是关于“教育的本质”这个老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议论。有的专家学者认定“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他们以西方庸俗经济学为依据,认为“存在投入  相似文献   

2.
浅谈"教育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异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目前教育界对教育异化的理论研究一般停留在“学习异化”的研究上。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异化的研究使人们从反面认清教育的本质,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提供一种认识当代功利化教育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教育本质研究的若干方法刘伦钊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多既有影响又彼此分歧的观点,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等。旷日持久的理论论争,并没有使人们达成对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三个面向”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十几年前,在“真理标准”讨论的推动下,我国教育界曾有过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各方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或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各种观点的争论,反映了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时,教育理论界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它们依次是“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折衷多质说”、“特殊范畴说”。以上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并推动了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深化和发展,但这些观点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6.
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可以说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现在,仍有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有的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是不能用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来归类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呢?即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去年底,胡耀邦和何东昌同志对端正教育思想问题,先后作了重要批示。为了贯彻两位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推动我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广州市教育学会与本刊编辑部特约请本市教育界部分同志参加“教育思想问题笔谈”,蒙市教委林勇、广东广雅中学校长王叙伦等十多位同志热情支持,撰文发表见解,本刊编辑部谨表谢忱。现选登部分笔谈内容,以期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能否革除现时的教育弊端,关键是能否端正教育思想,它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热切希望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教育思想问题,思考教育思想问题。期待广大读者作者积极撰稿,参加笔谈!本刊从本期始特辟专栏,深入开展教育思想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8.
党义教育或党化教育这一名词,已经久被人们所淡忘了!最近以来,在报章杂志和一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言语之间,又有人主张恢复党义教育,或在课程内加上“三民主义”一课。这种建议,原是未可厚非的。因为三民主义是抗战建国的政治基础,要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不但有需于全国人民对三民主义的深切了解,尤需于全国人士能起来实行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并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本质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见解。强调教育直接受生产力所制约的就认为教育是生产力;强调教育直接受生产关系所制约的就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我认为教育既与生产力有联系,又与生产关系有联系,教育是受整个社会生产方式所制约的。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一文中所指出的,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而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教育既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又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0.
去年于光远在登载于《学术研究》的一篇文章《重视培养人的研究》中,提出了“在教育这种社会现象中,虽然包含有些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但是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的意见,引起了广东教育界广泛的重视。最近广东教育学会召开了一九七八年年会,根据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和贯彻百家争鸣精神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到会的同志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摆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 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从1980年夏部分高校就“潘晓问题”的开展讨论到今天,已走了十年的历程。十年来的人生观教育涉及到人生观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内容是丰富的。如1980年针对“人性自私论”进行了人的本质理论教育,1982年针对“共产主义渺茫论”进行了人生理想教育,1984年前后针对“人道主义”和“异化论”进行了人生价值教育,1985年针对“拜金主义”进行了义利观教育,1986年以来针对“西方哲学热”和“文化比较热”进行了西方人生哲学批判教育,1988  相似文献   

12.
自世纪之交以来,在教育文献和大众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是“远程教育”。这与世纪之交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在我国教育界,事实上存在着“远程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教育方式”的争议。主张远程教育是教育手段的人士认为远程教育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而是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作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教育中,包括传统学校教育、企业在职培训以及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而主张  相似文献   

13.
时代变革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与高雅的人文素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正因“博雅教育”主张教育的“广博”与“高雅”,而这一主张既可以解决中学教育的太过单一化的问题,也可以对部分学校教育太过功利化形成一种冲击。“博雅教育”因追求自我完善而受教育,追求外在的需要而受教育,这正符合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育的价值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从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看,这是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深入。在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中,通过对教育的属性、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探讨,实际上已涉及到教育的价值问题。在哲学界关于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影响下,教育界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界认真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家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浓厚。在我国教育界,先后展开了几次大规模的讨论: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讨论,关于“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的讨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点、规律、模式等问题的讨论。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明确和解决某些教育理论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许多同志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科目,按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繁荣我国的教育科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诗化的教育     
教育的真义是什么?就像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千百年来,那些充满智慧的清醒的思想者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从柏拉图“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到19世纪斯宾塞主张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雅斯贝尔斯的“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教育独立到时下新课程在教育目标与方向上的全面反思……人们总在寻找理想教育的目标定位。本期编发的《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这组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思考。编辑部在收到作者蒋依宝《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见本期12页~13页)一稿后,深感稿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一种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于是,编辑部几次开会,并请专家一起座谈,挖掘其中之义。编辑们拿起笔,就此命题展开了讨论、反思。在写稿过程中,我们深感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之不足,难以将此命题作更深一步的开掘,因而我们期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就此命题来讨论、反思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编辑部将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组织  相似文献   

17.
由教育热点问题引发的“教育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新千年的第一次“两会”上,素质教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但值得教育界人士注意的是,这话题不是从正面而是从反面展开的,从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推进素质教育适逢其时。从重视人到重视教育,到揭示教育问题,到强化教育改革的作用意义,这是决策者的明智之举。但社会人士对教育的分析,有时是头痛看头脚痛看脚,还免不了心急乱开药。如“减负”问题,中小学评职称要不要论文的问题,乖孩子与好孩子问题等,本质上根本不是社会性议题。一般非专业人士虽然对教育很关心,但他们只能谈论教育问题在社会化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现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还未能统一。这固然与教育本质问题比较复杂有关,同时和人们各自的认识深度和认识的视角不同有关,恐怕与长期来人们对教育现象一向疏于思考与研究不无关系。譬如在讨论教育本质问题时,常可发现人们往往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带来结论的分歧就是一个明证。所以,我主张要探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必先研究教育存在的形态亦即教育的现象问题。翻开国内出版的教育学书,几乎都少不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教育学会与上海师大教育管理系于1993年4月29日在上海师大召开了为期一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学校管理”研讨会,上海市的教育理论界人士,中小学实际工作者2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对“教育市场”等一些新概念、新提法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育如何转轨、改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了教育界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人们应用了诸如:“教育市场”、“教育产业化”、“教育商品化”、“学校企业  相似文献   

20.
工厂企业早已实行下岗制度了,政府机构也已开始精简人员,人事制度改革在各行各业正迅速深化。学校和教育界却显得太老成持重了,久久未见有什么动静。这些年的改革集中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没有触及人事制度这一“上层建筑”的问题,难怪人们说:教育界是最后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