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详细描写了女主人公安娜的三次梦境。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安娜的三次梦境,可以揭示出这三次梦分别是安娜身体欲望、心理情感欲望以及死亡欲望的满足。同时安娜的三次梦境在小说中也有引导情节发展、预示安娜悲剧命运进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分析叛逆的艾德娜与安娜如何摆脱传统女性角色的心路历程,以深入认识已婚女性寻求爱情和实现自我所面临的困境.艾德娜与安娜叛逆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凯特·肖邦和列夫·托尔斯泰对女性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觉醒》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艾德娜和安娜的悲剧成因有不少异同之处。分析比较了她俩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心态和行为,以探讨她们悲剧成因的异同点。对她们的比教给现代女性以较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 翻开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那么多可爱动人的女性形象活跃于眼前,使人难以忘怀,奏响了一首女性交响曲。但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点和欣赏水平不同,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众说纷纭。有人把安娜的悲剧归罪于“官僚机器”卡列宁和“花花公子”渥伦斯  相似文献   

5.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娜、蘩漪、娜拉在家庭这块阵地上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安娜、蘩漪追求的是爱情,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然而,她们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悲剧结局。这说明女性的解放不仅要依赖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发表于1877年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安娜是一位敢于反抗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夫权统治的女性觉醒者形象。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的觉醒和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性压抑、精神出轨、身体出轨,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对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妻性母性的挣脱。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启发所处时代尤其对俄罗斯女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娜女性意识觉醒者形象,对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写作等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振威 《林区教学》2014,(12):37-38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创作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作者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美丽聪明,而且敢爱敢恨,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毅然决然地置家庭、名誉和地位于不顾,但最终却是以卧轨自杀的悲剧结局。基于此,具体分析造成安娜一生悲剧的根源,以期诠释这部伟大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关于安娜形象的研究,基本上围绕下列几个问题展开:安娜形象的新解读,安娜之死,安娜悲剧原因考证,安娜爱情悲剧论。而论述最多的是将安娜置于比较文学之中,将安娜与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作者塑造安娜这一形象的得失,并在比较中升华安娜这一形象的世界意义。研究阐释中涉及到了精神分析学说、心理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原型理论等。  相似文献   

9.
莱辛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金色笔记》,是她对人的精神危机问题关注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如何从她分裂的精神世界中解放出来并找到了完整的人格。安娜的精神整合之路与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笔者的目的就是通过荣格模式分析女主人公的梦境,探索人的精神由分裂到超越,从而获得完整自我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叛逆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夏娃到安娜,女性在争自我、求生存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她们的叛逆,分别代表了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四个阶段:自在、自知、自觉、自为;她们的挣扎,说明了女性价值实现的艰难和艰巨。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作为主角的安娜,其形象承载着作者诸多思考和愿望.分析她的形象有助于加深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安娜对于“自由女性”身份的诉求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朦胧到自觉,由退缩到无畏,由思想到实践,终于能够确证自己个体力量和女性存在的权利,并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女性定义了“自由女性”身份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更多地关注了现代女性的命运和生存困境.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在莱辛笔下描写出了"自由女性"的自由困境以及她们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屈探寻,指出了"自由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必须建立在男性和女性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中的安娜因其经典形象成为某种意义上为追求爱情无视礼法而身陷婚外情女性的代名词,安娜悲剧及安娜现象依然存在,并且成为很多文学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但有些作品因没有严谨的创作态度,不仅不能如托翁的<安娜>一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反而在社会道德、行为信仰方面产生了错误的舆论导向.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廊桥遗梦>中的弗兰西斯卡寄托着有识之士回归正常的婚姻和完整的家庭的梦想.两位女性追求爱情及最后对爱情的取舍所导致的不同结局,拆射出女性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的困惑与艰难.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完整的女人,总要扮演女性、妻性、母性等三种角色。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协调时,就会让女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反之,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发生冲突时,就会让女人感到不满和不幸,甚至导致悲剧。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就是典型的例证。试从安娜所扮演的女性、妻性、母性之间的角色冲突这一视角来分析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安娜的爱情悲剧折射出现代女性面对爱情、婚姻时的迷茫与矛盾.从现代女性的视角来看,无法逾越的七年之痒以及疯狂的爱情背后自我的迷失是造成安娜婚姻失败、爱情幻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安娜的女性魅力在多重视角下展示到极致,其心灵历程则借助于自我意识得到揭示,二者聚合成为安娜风姿卓越,为爱痴狂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一个女性形象安娜.玛丽娅进行细致文本解读,对这一女性形象身上具有的"安娜"和"马利亚"两种矛盾气质冲突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一个女性在面对情欲和道德时,在面对"本我"自然欲求和"超我"理性时,所经历的——从灵魂的禁锢,到激情的释放,最终重又复归死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德·瑞那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生活的背后隐藏着家庭妇女生活的悲剧.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悲剧的起因,希望能给现代女性以爱情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金色笔记》描述了女主人公安娜冲破男权文化、追求自由独立的经历。本文结合20世纪晚期的时代背景及莱辛的人生经历,着重分析了"自由女性"安娜从最初对爱情、事业和信仰的迷惘,到通过自身努力及他人鼓励,冲破困境,最终走向自由独立的过程。通过具体分析莱辛对女性追求自由的态度,为《金色笔记》和女性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安娜&#183;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塑造的一个光鲜动人的贵族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和活力,具有摄人心魄的高贵气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当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之时,安娜的身上同样存在着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和资产阶级情调的诱惑。她一方面囿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一方面又想要过真正的情感生活,这就决定了安娜挣扎在道德和感情之间,徘徊在外部舆论和内心渴望的矛盾之中。因此,安娜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