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记者"职业浮躁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采访第一线,关注最真实的社会,掌握第一手的采访材料,这应是记者工作的常态.但曾几何时,网来网去、电话采访、"剪刀+浆糊"式的拼抄式写作,成了一些记者工作的基本模式.甚至还出现了少数"无专车不远行、不邀请不出门、无领导陪同不采访"的"贵族记者",吃部委、泡会议、取材料的"白领记者","吃、拿"的"贪利记者".有的记者即便下基层采访,也是隔山看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与生活若即若离,同百姓隔膜疏远.  相似文献   

2.
许振超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也是改革先进典型报道的一个尝试.在这次报道活动中,<人民日报>深刻领会中宣部关于典型报道改革的重要意义,对整个采访报道活动高度重视,报社领导亲自坐镇指挥,作了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组织调动经济部、记者部、评论部、总编室等部门,在派出得力记者赴一线进行深入细致采访的同时,组织撰写系列言论,并在版面安排上作了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3.
为了配合党委、政府某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报社时常会给记者下达一些采访任务.这些采访任务大都是静态的工作报道、成就性报道,如何把这些"命题作文"式的报道写鲜活,成为党报记者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记者沮丧地发现,自己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大众日报记者部组织有关记者站开展了一次异地采访活动.威海是此次异地采访活动的目的地之一,笔者有幸陪同东营、德州、莱芜三个记者站的四位老师在威海进行了采访.这是笔者自2000年进入大众日报以来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异地采访活动,能近距离向各位老师学习,备感激动和兴奋.  相似文献   

5.
4月上旬,笔者陪同总编赴郴州采访、调研,郴州市档案局特意安排李副局长负责联络、作陪.  相似文献   

6.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7.
199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的决定》,并实行计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省计划生育奖惩机制逐渐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我作为当时的省计生委副主任,有义务将自己知道的这项决策出台前前后后的事记下来. 京西宾馆通报会 1993年下半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几十人的抽查队,突然抽查湖北省16个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国家计生委的这次突击抽查是在"不打招呼、不要接待、不要陪同"的"三不"情况下进行的.国家计生委的这次抽查,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我省从上到下全蒙在鼓里.  相似文献   

8.
坚持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多报道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并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真正做到"三贴近",既是采访作风,采写方式的转变过程,也是采写水平、写作技巧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媒体最近报道的"电影分级确定,但不允许三级片"一事,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最近并没有对电影分级接受过任何采访.经调查后发现,该报道是将2004年一篇"旧闻"重新包装后"炮制"出来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0.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点都锁定于"三农"领域,由此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媒体理应对"三农"报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受版面、采访成本、目标受众、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三农"报道在许多媒体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如何加强"三农"报道?笔者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一年前,一次关于是否应该采访"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的民工家属--一位88岁的老母亲"的艰难选择,曾经让一个年轻记者陷入彷徨.几个月前,一组"骑车人雨中摔倒"的照片引发了社会各界长时间的讨论.媒体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职业道德和对"度"的把握前所未有地被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横陈在人们面前.而在各种类型的媒体报道中,灾害报道和带有灾害性质的突发事件报道最能考验记者对"度"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报道以其专业性强、报道难度大,历来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大考".要顺利通过这一考验,记者需会"翻译"、会"算账"、会"聊天"、会"说学逗唱",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拓宽采访领域、改进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三个"L",分别指Love、Labor、Law,简单翻译成中文,分别是指:爱、劳动人民、政策法规. 回顾曾经的采访,在某种自发的状况下,似乎正是上述三个"L"在引领我的报道思路.但毫无疑问,多年以来,无数前辈和同行在突发事件采访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才是真正的"引领".  相似文献   

14.
2021年年底,我在一次报道任务中专访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针对火星和行星探测的热点话题,张荣桥倾囊相授,与我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采访中,除了火星和行星探测等"硬货"内容,张荣桥对媒体关于科学报道的一些问题也表达了担忧.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希望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多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却...  相似文献   

15.
采访徐志摩的儿子:一面之缘,平等而视 我相遇的第一位"名人之后"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1997年3月,徐积锴携女儿女婿从美国归来,将2000多平方米的徐志摩故居数处房产赠送给故乡,请当地政府开辟为名人文化陈列馆.我得知,徐积锴十几年间曾经三回故乡,三访父亲故居,对老家有着很深的情意牵挂.于是,在以事件新闻的形式报道后,我打算作一次面对面的采访,再写一则人物专访报道.然而,我得知当地电视台为采录"潮乡名流"节目约请采访,却遭拒绝.  相似文献   

16.
去年7月,我和本台另一位记者在枣强县委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采访了李雅科村油漆厂。接待我们的是李雅科村党支部书记兼油漆厂厂长。这个厂是1985年与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2008,(11):25-2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7日签署第537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条例》共23条,同1990年公布的条例相比有了重大变化。比如,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亲自指定市委宣传部起草的《东莞市关于进一步关心支持媒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意见》最近已经下发到各镇街,这是一份仍在征求意见的初始文本。文件中,明确规定了种种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的具体措施,包括发放"专用采访证"等。(10月22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20.
记者下去采访,地方上的同志往往接待得比较热情,常常是被采访单位的“第一把手”亲自出面和记者交谈。这样,当然给记者的采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就采访效果来讲是否都是最好呢?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同志最近在谈起这个问题时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对于记者完成采访任务来讲,并非都是最佳的。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