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曾经在我国思想界刮起过理论争鸣的“旋风”,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有了“狂飙突进”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否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何以可能的?本文对此略谈拙见。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哲学显然是被“冷落”了。因此,人们常用“困境”、“萧条”、“危机”等语词来形容。那么,如何使哲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这就不得不涉及哲学的转型问题。目前,哲学界的不少专家、学者都在呼吁中国哲学应该现代化。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哲学理论的转型问题。我国当前的哲学理论应该如何转型呢?本文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在方向上,哲学理论应朝着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向而改进。 我们之所以强调哲学朝大众化方向发展,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职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哲学,而是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可是一段时期以来,“哲学无用论”已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群众不懂哲学、青年学生不爱哲学、只有哲学工作者才关心哲学的奇怪现象。其实,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机相结合的过程就能看出,只要寻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是完全可以大众化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在被理论界高度重视的同时,却缺乏对自身方法论的反思。对此,至少要做三个方面工作:首先,需要对哲学的“现实性”、何谓“大众”以及“大众化”各自的内涵及特性作出基本的前提厘定;其次,从大众化的内在结构分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普及相“结合”,并研究传播策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后,对学术界目前关于大众化的误区进行纠偏。  相似文献   

5.
《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诠释了在当代中国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指明了在当代中国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路径,是一部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回归生活世界,诠释生活意义,导引生活价值。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重内涵:普及化即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通俗化即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生活化即贴近生活、关注实践。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创造者,他的著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功能的理论榜样,对引导当时广大群众特别是先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把艾思奇哲学大众化特点概括为:贴近现实、紧扣时代,关注大众、以民为本,艰苦探索、全面创新,注重实效、讲究运用;学习艾思奇哲学大众化道路,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在19世纪30年代成功地把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改革开放后商业气息增强等因素,加之部分学者用艰深晦涩的语言来表达,使其失去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出现当代“哲学贫困”的现象。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宣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出发,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当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通俗易懂、生动流畅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对当时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其思想对当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需要哲学的大众化;掌握先进的理论进行社会变革需要哲学的大众化;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需要哲学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探索者、实践者与开创者.他笃信力行,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说明中国的实际问题,完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奠定了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发展史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历程中的地位.本文充分利用了相关文献,力图对艾思奇解放前的哲学贡献进行梳理,对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的地位、贡献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山之作。介绍了《大众哲学》写作的历史背景,它在哲学大众化方面的特点和优点,以及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并对我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启示,争夺意识形态“霸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实质,理论宣传的“阵地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积极的“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回归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大众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之作,它启迪和开发了大众的哲学思维和智慧,充分显示了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与作用。新时期,总结《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有益的范本和重要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众哲学》与哲学的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出版70周年之际,探讨它能够广泛赢得人民大众的欢迎、在当代中国哲学大众化事业中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普及哲学教育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种启发意义在于:大众哲学必须回答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大众哲学必须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述;大众哲学必须重视教会大众学哲学用哲学;大众哲学必须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艾思奇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目的是让人民大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是紧密联系群众和实际生活。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发扬艾思奇哲学精神,学习艾思奇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学习艾思奇始终不渝的人民大众立场。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深入人民群众的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语言体系的意义为核心,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厘清大众化语言体系的意义与指称关系,以及意义与现实世界和各层面语境的关系,有助于把握和解决大众化语言体系转换的现实问题,并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层次、高水平、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岱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上的探索不可忽视。与艾思奇的卓越贡献相比,张岱年的探索,另有特色。正确评价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探索,不仅对于充分肯定张先生的个人学术成就与人生贡献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金星 《文教资料》2011,(11):113-114
本文通过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着的一些诸如渗透性不强、指导性不够、传播脱离大众生活实际等问题的揭示,分析艾思奇这个对哲学大众化的典范,初步归纳其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几点经验,并参照他所取得的成就提出对当前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手段,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