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论集纳     
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国文化自古遵循"和而不同",就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和谐共处。在保持中华文化自身特性的同时,我们注重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2.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风动画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诗画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的动画国际传播项目,着眼数字赋能国际传播,运用创新的技术表现,融合中国诗词、绘画、节气、美学等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高密度传播,也为中国风动画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内容方向、技术革新、渠道铺设的新尝试和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音乐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为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它颠覆了传统音乐技术的统治地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科学技术进步与音乐艺术衰退的历时性分析的视角,管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生存问题,指出这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传统音乐文化面对科学技术现代化消极盲从,丧失了音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传播中,“真实记录”这一特性具备良好的穿透力。因此,纪录片一直是文化间实现沟通、向世界传播中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外文化领域合作模式的各类探索在被积极尝试,这推动着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实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传播在当今国际传播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国家文明底蕴的象征,优质的国家文化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营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交流互动的氛围。近年来,新任领导人对于文化传播高度重视。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渐渐走上了以多重主体、多种方式、多元内容传播国家文化,构建中国文化形象,凸显影响力,进而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之路。国家文化在政治舞台上  相似文献   

7.
抗战音乐文化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是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多元并蓄、兼容共存的文化开放意识,是抗战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思想引擎。通过对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的个案剖析,围绕国共双方政治上的精诚合作,多元化音乐阵营的团结奋进,文学艺术领域内的百家争鸣等问题,探讨抗战音乐"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从精神层面对抗战文化进行新的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的研究对象是以刊载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品、音乐理论、创作作品等为内容的主要平台。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是引领人们关注、研究中国音乐的载体,对我国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文对近现代音乐期刊刊载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期刊为中国音乐理论汇总、交融、变革搭建了平台,守护中国音乐根基,对中国音乐人才培育给予支持,坚守弘扬优秀音乐文化初心,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特色,关注前沿动态,抓住发展机遇。该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解读,来审视近现代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体系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传》《泰》等作品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核心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载体。共情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为国际传播注入了新的理论血液,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核心术语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困境,有必要把共情传播纳入到相关研究中来,指导学术探讨和实践考察。中国核心术语具备融通中外的精神内核,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夯实共情基础,警惕共情的局限性,把握共情要素,建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1,(1):111-111
张红霞在《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文化多元化的内涵丰富,它具有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长期稳定等特点;文化多元化实质上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白玮 《文化学刊》2009,(4):18-21
中国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提出借用了自然科学概念,目的在于强调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正确认识音乐文化的生存状况,改善并优化音乐文化的生存质量,促进并发挥音乐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它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地位与赢得文化话语权,重获塑造本国形象主动权的关键。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值得输出的优秀文化。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应是我国音乐界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一、限制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因素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包括民族声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多方面。丰富的民族音乐弥漫着中华民族之气息,彰显着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1,(5):29-29
雷永强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焦虑中把中国落后的责任归咎于传统文化,他们抛弃了自春秋以降且一直为儒家所重的乐教传统,将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直接移植过来,解构了中国传统乐教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结果造成了中国现当代音乐与传统的断裂。由于割断了与传统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15.
闫成胜 《对外大传播》2013,(10):13-15,1
向海外推广优秀国产影视作品是传播民族文化、提升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2011年11月23日,译成斯瓦西里语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向当地民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全新图景,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该片在东非地区的播出,为影视产品国际传播、市场培育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拓宽了中非媒体交流渠道,开创了合作新模式,也带来诸多启示:一是解放文化生产力,强化创作与管理,打造反映共同情感的精品力作;二是努力发挥各方优势,积极拓宽交流渠道;三是全面深入把握中外文化,确保译制质量,使原创作品保值增值;四是在提高国内影视产品制作水平的基础上强化机制建设,通过积极的商业运作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情感特质和舞蹈的“表情动作”功能,使现代音乐舞蹈剧在对《红楼梦》情感世界的揭示及其文化传播上,显示了比传统表现、传播方式更明显的优势。同时,它也对受众的文本解读程度和艺术鉴赏水平等自身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音乐传播是由音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使整个传播行为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更为有效的扩展了它的人文性,从而发挥音乐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滋生了它的商业性,从而助燃了娱乐经济,成就了音乐产业。与此同时文化工业的大批量复制也为音乐文化传播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5,(2):F003-F003
今日中国杂志社审读邓树林:总地说来,改版后的《对外大传播》比前好读了,耐看了,有保存价值了,像一本有分量的刊物了。现在按照调查表所列,回答问题。我最想从《对外大传播》中获得目前中外读者最关心哪些热点、难点问题,供对外宣传记者作为提出选题的重要参考。因为本杂志名为《对外大传播》,顾名思义,它就是要为对外宣传起到参考、决策的咨询作用。2004年第十期最吸引我的文章,依顺序是:《以中国心看世界》、《对外传播呼唤优秀专栏和专栏作家》《、新闻发布机制的理论化和专业性化:一个公共传播视角》《、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和《二十年…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离不开音乐传播.音乐的传播,从口头传播的原始传播形态发展到技术传播形态,无一不是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音乐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文章浅谈了科技的发展对音乐传播形式的进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栗子 《文化交流》2016,(5):12-16
近年来浙江纪录片出品繁花似锦。该文以大型纪录片《南宋》和《艺术:北纬30度》为范本,展现制作团队的思想碰撞、融合和艰辛的创作历程,以全球化视角解读全人类的文明。《一本书一座城》《人文深呼吸》《中华好故事》等优秀纪录片,硕果累累,点赞频频,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和浙江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