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京师同文馆中科学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来源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同文馆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科技教育源于京师同文馆,它由一个翻译学校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经历了顽固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论战。同文馆最早传授实用科学课程的是其中的算学馆,算学馆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科技教育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此后,同文馆不断输入新课程,制定了“八年课程表”,并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同文馆科技课程的输入和设置,以及对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文馆的科技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京师同文馆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组织。同文馆翻译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较高、考核体系科学,为晚清培养了大批外交外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经验可以为我们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徐瑾 《现代语文》2008,(6):14-15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5.
王小欢 《教育》2014,(9):74-74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这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一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教士丁韪良对同文馆的总结.京师同文馆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说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  相似文献   

6.
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术界从语言、历史、文化、教育等角度对京师同文馆展开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原因、课程设置、人物评价、社会影响等,学术界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京师同文馆中外教学人员共同翻译的各类书籍,尤其是法学书籍以及法学术语,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晚清同文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同文馆本身、同文馆的历史影响、相关人物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成绩令人瞩目。但从整体上讲,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创新、史料的收集整理等方面,该领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8.
传教士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三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三馆黄新宪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同文馆。1863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又称上海同文馆)。1864年,清政府允准两广总督瑞麟的建议,在广东设立了广州同文馆。这三所学堂均以学习西方各国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9.
1862年,为适应当时对翻译人才、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需求,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从组织分析角度看,京师同文馆属于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范畴。作为一个组织,京师同文馆具有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既有纵向的层次结构,又有横向的部门结构,还包括职位或角色结构。具体而言,京师同文馆组织层次结构分为管理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教学层等;组织部门结构包括各外文馆、各科学馆以及各教辅机构等;组织职位或角色结构包括总管大臣、专管大臣、监察官、提调、总教习、教习、帮提调、助教、副教习、翻译官和纂修官等。它们构成了京师同文馆整体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晚清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变迁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丁伟  蔡蓓 《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159-160
由布茂林创办的上海同文馆英语培训班能够紧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探索符合晚清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培训班“翻译公文”的教学.同文馆创建了“翻译公所”:同文馆还特别注意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英语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对当今的高职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清末同文馆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英语人才,它的英语教育是我国学校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在课程设置上,同文馆有其独有的特点:注意到了语言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注重英语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汉文功课.正因如此,同文馆学生毕业时,已被培养成了复合型人才,所以能够胜任多种工作.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单纯掌握语言技能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应将英语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实现此目标,可借鉴同文馆经验,拓宽专业课程范畴,增加一些科学课程内容,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汉学修养.  相似文献   

12.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  相似文献   

13.
一、清朝末年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的萌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患频仍。倡议革新教育,始于咸丰年间(1850—1861)。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诉奏请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奕沂聘请英人包尔腾(Burdon)充任教师,在北京成立同文馆。同治四年(1865),同文馆由一个翻译学校改为高等学堂,并逐步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同文馆肄业的学生,其所学  相似文献   

14.
冯琳娜 《考试周刊》2011,(47):88-89
1862年创建的京师同文馆不仅是中国近代官学体系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而且是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本文旨在研究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并探讨其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早的学堂是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在1862年成立的。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则稍晚一些时候成立。这些学堂水平,大约与现在重点中学的水平相当,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收的学生极少,也没有一定学制。京师同文馆除了教授外文外,还附设算学、天文、物理、化学、万国公历等,并没有一般生物学科。但后来,为了培养医学人材,开始设立了一门医学生理。  相似文献   

16.
广州同文馆于1864年6月在广州成立。它是洋务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广东地方官员努力的结果;它成立后又对洋务运动在广东的发展产生了推动。广州同文馆是广州近代官办教育的开端,它不但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而且为广东后来开办各种新式学堂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京师同文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由国家办理比较早的一所学校.始建于1862年.恭亲王奕于1860年奏议兴办京师同文馆,选八旗子弟,学习外文,并让广州、江苏督抚各选一人来京任教.但因"无人可派",同文馆"日久未能举办".帝国主义则乘隙而入,英国立即选派教士包尔誊为英文教习.同文馆就是这样在清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帝国主义扶助下,办起来的.同文馆最初仅设英文馆,学生只有十名,全是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1863年,又在法、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添设了法文馆和俄文馆,学生也是各十名.1867年,又增添了天文算学馆,招取满汉举人、进士,恩、拔、副、岁、优贡生和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现代教育实验的产生中国现代教育实验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它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清末同文馆的成立.1862年同文馆初创时还是单一的外国语学校,到1900年停办时,已发展为文理兼备的实业学校,这所学校无论从课程设置上,还是办学形式上,都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同文馆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W.A.P.Martin)称:“做这开办同文馆的实验……是很可惊叹的.”  相似文献   

19.
一建立新式学堂,是洋务派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期间最先设立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将来给中国的外交文书以英文、法文书写,而当时清朝没有合格的翻译人员,因此,培养翻译外国的外交文书的翻译人员便是京师同文馆创设的直接原因。洋务派企图通过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一批外语人才,以适应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日益增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对我国近代外语外交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贡献甚大,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懂得西文、西艺的人才,开创了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英美侵略势力的控制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办学宗旨,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受到时代历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