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梦想     
莫言 《档案天地》2010,(8):60-61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竞尿在教室里。  相似文献   

2.
让幽默和新闻“联姻”张志新一位记者曾向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没有结婚?阿拉法特幽默地回答:“我已经同一个女人结了婚,她的名字叫巴勒斯坦。”后来,这短短一句话为该记者的整篇报道凭添了几分亮色,让读者既感受...  相似文献   

3.
军训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军人,体验军人的酸甜苦辣,我为有一段这样的生活经历而骄傲。 教官来了,黑黑的、壮壮的,半新不旧的大盖帽,半新不旧的军装,半新不旧的解放鞋。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人形象离我们的想象太远了。 “立正──都站好了,不准讲话!” 他挺着身板,板着脸,操着一口让人感到很地道的军人口音。“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不准”,差点没把我们都吓趴下。 首次见面他只不过让我们见识了“人不可貌相”。可六天的短暂与漫长,他却让我们懂得普通与不普通并不能一锤定音。 “你们的立正姿势啊!我真不敢恭维,没挺胸的…  相似文献   

4.
1986年,我从部队转业,被组织部门分配到县档案馆工作。当时接待我的馆长是一位年近“花甲”的长者。他那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的老花眼镜,厚厚的镜片后面藏着的是一双并不澄澈,但很诚挚、敏锐的眼睛。回想我从一名不自觉的  相似文献   

5.
例文: 和我崇拜的人生活一天(之一) “怎么,对我的房间的摆设很感兴趣?”我循声望去,轮椅上坐着一位瘦瘦的老人,双手看上去很不自然,却很结实。他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眼神让我感到很温暖,他真的就在我面前!我却突然不知所措了。“教授您好,……我是……”“不用说了,我都知道了”这次我才看清楚,他没有说话,不,他是在用心来说话。 他带我去参观他的家,或者说是他的办公室。房子并不是很大,却很整洁、实用。屋后还有一个小花园,他告诉我,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几十年了,每每遇上倾心事,他便来到这个小花园里散散心。我们…  相似文献   

6.
“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两只眼睛观察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新闻摄影记者,有男的,也有女的,书写着地球上人类的视觉传记。”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主席斯瓦特的这段话,常常是他谈话和讲演的中心。这位在世界新闻摄影界受到尊敬的老人,只要同他相处五分钟,就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既稳重、又直率,既开朗、又诙谐的人。今年3月间,斯瓦特在同上海新闻摄影工作者相会时,曾幽默地指着自己的额角中间说:“我这里长着第三只眼睛,你们也都有三只眼睛”。新闻眼+照像机一个人的脸上长了三只眼睛,岂不成了怪物?可是斯瓦特并不是开玩笑,他确实认为新闻摄影记者有第三只眼睛。我们也都能理解,他指的是新闻记者的新闻眼。而对  相似文献   

7.
5招建立自信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身体行为能够影响人的情绪。例如,脸上的微笑会不知不觉引起内心的愉悦;器宇轩昂地站着,比垂头丧气地佝偻着更容易产生优越感。习惯于皱眉头的人,心情老是阴沉沉的。 改变动作能改变情绪。羞于做自我介绍的人,只要同时做三种简单动作,就能让自信赶走羞涩:第一、伸出您的手,紧握住对方的手;第二、直视着对方的眼睛;第三、说“我很高兴认识你”。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8.
认识宏波,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那时我刚从北大荒面来.在哈尔滨日报编辑部评论部安下了一张桌子。我们正办“大家谈”专栏,常有通讯员来送稿,这其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他的脸上写满笑意,眼睛明亮,总是闪烁着问询的目光。当时,他是林业部门一个企业的通讯员,他的热情、勤奋和悟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回家     
《出版参考》2005,(11):6-7
德里克站在卫生间门口,望着妻子菲尔纳迅速而又整齐地收拾着行装。想到她要出差,感到挺有意思。妻子踮起脚吻了吻他的脸颊。看到她脸上淡淡的红晕,他知道妻子很兴奋。她要开始新的工作,也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德里克感到很紧张、很陌生,甚至感到像是被遗弃了似的。“高兴点,”妻子对他说,“只有两个星期,我就回来了。”可他面临的这两个星期,却像一辈子那么漫长。  相似文献   

10.
黑大汉     
一天早晨,妈妈带我去商店买东西,给我买了一件漂亮的外衣。 我们拿着满意的商品走出店门时已近中午。我有点累,肚子也饿了。我们来到一家饭馆,妈妈买了两碗面。我们正吃着,走进来了一个黑大汉。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上都是灰土,身上有很多油漆,衣服敞着,脚下拖着双破布鞋,手里端着一大碗面。当他走到我身边时,我不由得用手捂住鼻子。 我们赶紧吃完了面,走出饭馆。到了车站,妈妈忽然惊叫:“豆豆,我的书包呢?” “哎呀!我把它忘在饭馆了!” 我和妈妈立刻跑回饭馆,可是书包已经不在了。我再一看那黑大汉也不见了。可以看得出…  相似文献   

11.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12.
认准一条道     
我小时候笨得要命。老师说地球是圆的,我大惑不解,并老觉得地球那一半的美国人是脑袋朝下站着。但这并不妨碍我有当作家的理想,我甚至以为我将来肯定是作家,所以很狂妄,在一篇作文上大言不惭地写上——我的理想当作家。这篇作文把同学们乐坏了,他们嘲弄我——你当坐在家里的“坐家”吧! 我很尴尬,像干了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幸亏老师没嘲弄我,反而还把我的理想当作一回事儿,他在作文本后面用红笔批上——为你的理想奋斗吧!我立即又趾高气扬起来,对同学们的嘲弄不屑一顾。后来我发现,我们的老师爱好文学,而且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每发表一篇文章,他就在课堂上朗读给我们听,脸上呈现出幸福万分的神气。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14.
和平的重量     
喻晓 《军事记者》2008,(8):64-65
川崎君驾车把我们送达和平公园后,就坐在一把可折叠的小凳上歇息。他在这里等着,一直到我们参观回来,再把我们送到邮轮停靠的码头。这个中年人很憨厚,说话不多,嘴上总挂着微笑。但当我说起和平公园,说起昔日的原子弹爆炸,他脸上的表情就显得凝重,眼神中充满伤感。我怀疑我说错了什么,问他,怎么啦?他沉默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五月下旬,我随穆青同志去晋南调研。在列车上,在汽车中,在九曲回肠的山道上,在绿树荫荫的黄河滩,我发现,他是那么地迷恋麦浪滚滚的田野;我更感到,他的心中蕴藏着麦海般的深情……“看麦子去”23日下午,列车奔驰在河北大地上。他坐在窗边,凝视着。窗外是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长得不错,有看头。”他自言自语般地说,脸上带着老人的慈祥和孩童的天真。我想起了两个月前我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小伙子,跟我出去跑一趟,看看麦子,怎么  相似文献   

16.
自从以色列总理沙龙“史无前例”地派出坦克和装甲车,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围困”在约旦河西岸已控城市拉马拉以后,国际社会普遍对这位曾经在国际政坛叱咤风云多年的巴勒斯坦领袖目前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系毕业生的素质缺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一次我想采访全国妇联主席,便直接打电话到北京妇联找她,被告知要采访主席必须通过妇联宣传部,答应之后约定时间才有可能通话。”“生活中的记者离书本的描叙是那么遥远,他已经失重于我想象的云朵,跌落到地面,融入人群,焦头烂额只为领取每个月的工资。”“我看到总编在印刷前撤换了一些稿件,因为收到了紧急命令。第一次我睁圆了眼睛看着总编,后来几次我连头都不抬了。”以上是一位到《望东方周刊》实习的新闻系大学生的感言。我读后心情很复杂。大学新闻系老师可能并没有告诉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她注定会遇到这些尴尬的事情。教新闻采…  相似文献   

18.
一只麻雀     
“叽叽,喳喳!”一只麻雀在窗外撩人地叫个不停,打断了我的写作思路,索性休息一下,向窗外望去── 下午的太阳总是很炫目,眼睛竟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光线了。“叽叽!喳喳!”我循声望去,才看见那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掩映在树缝之间,嘴里还衔着一枝小树枝当玩具。黑亮亮的圆眼睛调皮地瞅着我,很有邀请我加入它们玩耍之列的意思呢!真受不了,明知道我在学习,还来打搅我。面对这样的“挑衅”,我只好“投降”,拿出两个备用已久的棉球塞住耳朵,曰:“耳根清净大法”。 当我再次面对着作文本,心里却荡起思绪的涟漪:连鸟都可以做它想做的…  相似文献   

19.
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正在莫斯科观看一次阅兵式。亚历山大的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那些坦克。“要是我有这样的战车”,他说:“我早就把整个亚洲征服了。”凯撒注视着那些导弹。“我要是有这些箭,早就统治全世界了。”拿破仑的目光从他正在看的一份《真理报》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08,(9):21-21
中国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经常很自信,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经常很决断,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可我们有时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辨别,用心灵去探索。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无辜地辩白:“人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看到那个地方就是那样”……每次听到这些,我不由得从心底里泛起一阵寒意,因为他们忘却了记者的根本——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