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把老舍读作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2.
保定一中郭玉甫先生《“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三期)一文,从古人名字与笔名关系、取名者的初衷等四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舍”不该读成shě,而应读成shè。这种观点完全正确,论据也相当充分。笔者近日为这一观点找到一条论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养花》、《猫》、《趵突泉》、《林海》、《劳动最有滋味》、《草原》等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受到师生欢迎。然而,一些师生对老“舍”的由来不了解,相应地误读“老舍(shě)为老舍(shè)”,所以有必要来一番辨识。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取,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取这个名字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的意思。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实际上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它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深意,由此可见老舍年轻时的志向。“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4月中,舒乙同志送我一本新出版的他写的《老舍最后的两天》。在扉页上,他写道: 送给“老”画家——小丁 老给老舍先生的作品插图; 老给老舍先生本人画像; 老给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作画, 小丁先生便成了—— 老给老舍画画的老画家。 6月初,早晨从紫竹院散步出来,途遇舒乙骑车去上班。他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67个春秋的老舍先生.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又因创作《茶馆》而奠定自己在中国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老舍先生最开始是一位小说家.后来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作,一改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创作方法,用写小说的构思和方法来创作戏剧,进行着新的尝试,他的这种尝试.开创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先河——中国戏剧史上从此有了“小说式戏剧”。  相似文献   

6.
正走近名人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写作《茶馆》,为新中国成立后杰出话剧作品之一。老舍的作品很多,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等。有《老舍全集》。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一位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趵突泉》、《猫》、《劳动最有滋味》、《草原》,《养花》。《林海》等选入了小学课文,颇受师生们的喜爱。但是,有的老师对老舍的含义不清楚,甚至把老舍(sh6)读成老舍(“隔)。因此,有必要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8.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是人们所熟悉的一个人物,“曾参杀人”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典故,然曾参之“参”的读音是 shēn 还是 cān?曾参之“参”,绝大多数人读 shēn,多数出版物也都注音 shēn,如:《汉语大词典》(见第五卷“曾参(shēn)杀人”);《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杨伯峻译注,见该书“学而篇第一”1.4注释)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或者以后将要学到老舍先生的《猫》、《养花》、《林海》、《草原》、《趵突泉》等文章。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老舍先生通俗、幽默、个性的写作风格。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展现老舍先生的著名童话作品——《小木头人》的精彩片断。  相似文献   

10.
对于著名作家老舍的名字,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他的作品,如《草原》、《济南的冬天》、《养花》、《猫》等。这些文章,很多同学早就可以背诵了。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笔名。为什么叫庆春呢?老舍是腊月二十三日生的,有庆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其语言带着老舍的浓郁的“京味儿”,极具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试图从其人物、环境以及语言风格,来窥探作品中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以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世态风物描写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他的话剧主要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3),共创作《残雾》等剧本9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1),共创作《方珍珠》等剧本15部。老舍的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因《龙须沟》的成功,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茶馆》更成为中国话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  相似文献   

13.
老舍与但丁有密切的文学联系 ,初读《神曲》,老舍就有了“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神曲》情结”贯穿于老舍文学创作的始终 ,不同时期在主题、意象、语汇方面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神曲》情结”是走进老舍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14.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小学教师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满族,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巴金称老舍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著名戏剧家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他的话剧《茶馆》轰动欧洲,相传“文革”期间瑞典人不知老舍已经投水身亡甚至准备给他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的太平湖边坐了一整天,25日清晨,人们发现他死在了太平湖,年仅67岁。老舍先生为什么会选择太平湖自尽呢﹖太平湖,一个当年北京不出名的野湖,只是渔民…  相似文献   

15.
有人指出:老舍先生解放后创作的《正红旗下》中有几处“不怎么”、“不是怎么”,照字面很不好理解,那是因为快速说话时,在“不”跟“怎么”或“是怎么”中间有个“知”字被“吃掉”了。而老舍先生以前的作品里是把这个“知”字写出来的。(见《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122页) 这种说法除了有一点不确切之外,是有道理的。不确切处在于老舍先生以前的作品里也有这种因语急而省略掉“知”字的现象,例如:  相似文献   

16.
一、主题活动的生成我班的学生已升入四年级,在上学期学过《趵突泉》《猫》《养花》等一系列老舍先生的作品后,学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老舍的知识。为此,学生曾经几次向我提出想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愿望。在学生的要求下,我以四年级下学期老舍先生的又一篇散文《草原》为切入点,设计生成了以网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资源——语文主题探究活动“走近老舍”。二、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作品等情况。活动难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制作出演示文稿,汇…  相似文献   

17.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寓幻体小说《猫城记》是其国民性批判的高峰。从老舍的人格心理和历史现场去探索该文本,可以感受到老舍本人弱者心态的积淀以及其清醒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虽然过多的政论影响了文本的和谐.但“灰色”的呼喊直指历史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戏剧《龙须沟》等。《龙须沟》以龙须沟今昔巨变为背景,反映了劳动人民解放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热情地赞美了新社会。  相似文献   

20.
常永红 《成才之路》2012,(15):37-37
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