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关注“言语内容”而完全忽视“言语形式”的教学倾向,会导致语文学科特点的丧失,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先把握“言语内容”后感受“言语形式”的教学理念,会导致教学环节重叠,且违背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对待“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主张是从“言语形式”走向“言语内容”,即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理解这些“言语形式”生成、塑造的“言语内容”.教学中教师界说课文(言语作品)“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途径是借助题材,划清它们之间的边界线.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童写法。  相似文献   

4.
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与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揣摩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业。《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以多重转折的言语形式,在多重矛盾中不断升华情感,终于将情感蓄积得愈加浓烈和深沉。《涉江采芙蓉》中设置的多重转折与矛盾是:美好在险远——“兰泽多芳草”;欲赠却远隔——“所思在远道”;离乡却还望——“还顾望旧乡”;情深却相离——“同心而离居”;知心难偕老——“忧伤以终老”。  相似文献   

5.
任何言语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有言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道者,思想、情感之言语内容也;文者,语言、结构之言语形式也。没有无内容的言语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言语内容,两者相互交织,有机融统。然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认识,却总是将两者人为地生硬分隔。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抓手,以语言运用之“道”统一其他各项功能,而不是撇开语言文字,任意泛化和架空语文,乱戴一些耀眼的、关于“思想”“人文”的空帽子。其实,“语式”与“心式”本是同构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正是靠言语形式才得以生成与外化;也只有通过触摸言语形式,才能去充分感受和体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7.
吴秀媚 《成才之路》2010,(14):33-3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感受,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  相似文献   

9.
教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所指一目了然的文言文,教师极易陷入“忘言”的泥淖,复制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紧紧抓住言语形式,由言语形式出发到文学、文化,再从文学、文化回归到言语形式.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可以着力于作品的言语表达、写作方法、文章构思、作者思想等诸多方面.遵路识真、想象还原、咀嚼语言、比较差异,是四种有效的回归言语形式的文言文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0.
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征和优势所在,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朱勤燕 《江西教育》2014,(12):30-31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当我们细品这句话时就会发现,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只有引导学生探究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内容的思想情感,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才能达到“文言相生”的教学效果。出于对注重语言形式会导致人文失落的担心,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有意无意地偏向于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即形式—内容—形式。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中明确指出:"学习国文,目的就是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中,明确言语形式、言语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即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同时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立足言语形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回忆性散文常采用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矛盾型的言语表达可抓语义、场景和形式上的矛盾点来搭架学习支架,以探寻情感“统一”面;反复型的言语表达有无理型、拖沓型和任意型,搭建还原对比的学习支架可回溯文本意蕴;聚焦语言、动作、景物等方面的细节描写,采用“显现”“置换”“品味”等策略来做学习支架,获得形神兼备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教学中,要实现“读”的高效课堂,就要顺着“言语形式”走进“言语主体”的情感世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诵读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篇”文言的音韵、节奏、虚词、章法、特质进行诵读,由此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赏析语言,是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解读《白杨礼赞》,可通过“礼”“你”“不”三个关键词,透视作者的情感倾向及创作意图,并借此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金晓涛 《学语文》2004,(6):3-43,39
语文教师所教的与学生所学的就是言语。言语包括形式即“怎么说”和内容即“说什么”两个方面。学生在阅读言语作品的时候,往往为它的内容所吸引,大都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但是理解意义必须从言语形式入手。我们感知到的首先是言语形式,语感教学培养的也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准确、敏锐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木兰诗》的教学重点,除了在情节内容层面分析人物形象外,还需要抓住文本言语形式的特点,通过品析诗中的关键字、双音叠词、复叠句式和整体风格,引导学生进行由"言"到"意"的理解,从而把握木兰形象及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19.
言语风格思想是刘勰《文心雕龙》语用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论言语风格的专篇,“体”即言语风格,“性”则指语用主体的情性。刘勰的言语风格思想涉及言语风格的决定要素--语用主体的情性、言语风格的构成要素--意义内容和语言形式、言语风格的养成以及言语风格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语言内容,透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语言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