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韩炳辉 《考试周刊》2010,(39):83-83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是叶澜教授的一段激情而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变成"能",那么数学课必定魅力四射;如何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变成"能"呢?解放学生,释放个性,人文关怀为我们诠释出数学课最动人的课堂之美。  相似文献   

2.
赵才欣 《上海教育》2011,(11):33-33
课堂的生命体有两个:学生和教师。学生的任务是学,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与教的关系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多教少学"还是"多学少教"?这是近期中小学讨论或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但这些讨论的立论基点,是视教与学为"二元"单体,具有"彼消此长"的价值选择特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补习班"?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考生"?我们要办"热校",还是要办"名校"?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脑力对对碰     
《科学启蒙》2011,(12):40-41
亲爱的同学们,2011年已悄悄走远了,这一年里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不足,是不是应该做个总结呢?如果想彼此交流或征询意见的话,可以把这个总结寄给"大博士"哦!好了,照例我们还是要公布下上期问题的答案,你们都做出来了吗?"大博士"揭晓正确答案咯,快对照下,看看你答对了没有?  相似文献   

5.
孙萍 《考试周刊》2010,(26):57-58
故事一:"老师,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相比,谁的医术更高明?"我班的"小百科"张瑞一本正经地问我。结合当时全班学生都在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就顺势说:"同学们能回答张瑞的问题吗?"学生纷纷给出答案,订的说:"孙思邈是药王,他的《千金药方》非常著名。"有的说:"华佗也很有名啊!还被称为神医呢?"……看来学生的答案是表面肤浅的。  相似文献   

6.
蒋杰 《西藏教育》2011,(2):37-38
"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猎物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它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地去捕猎,而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引言:为了了解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我们随机抽取了我校三至六年级的184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1.学生们非常喜欢提问题,有许多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并且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如:秋天草为什么会枯死?天空为什么蓝色的?夏天为什么会打雷?恐龙是怎样灭绝的……2.许多学生提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式的问题,如:黑洞是怎样形成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问题教学中.教师对答案与标准的理解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把答案理解为不以学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象.以致将问题的答案等同于一个先在的结论。第二,把专家学者的文本理解结论视作答案的标准.认为向学生讲述专家学者的文本理解就是对学生负责。这两者其实有着相关性,即强调答案与标准的先在性和他人性.学生和教师都被排斥在答案与标准之外。那么,这一问题,到底该如何理解和解决呢?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出现这样那样错误的时候,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差错,教师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发挥错误的价值,使教学平添一份精彩呢?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与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  相似文献   

11.
哲学问题     
哲学系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水平摸底测试。试卷上只有一行字:"这也是一个问题吗?" 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写道:"如果这也是一个问题,那么这就是该问题的答案!” 结果,该学生成绩为“A”。  相似文献   

12.
常金亮 《考试周刊》2012,(32):69-70
课堂教学中老师最怕什么?最怕学完后学生做题出错误:要么怀疑学生的智商,要么怀疑课堂设计的缺陷。许多教师视之为洪水猛兽,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棒"杀学生的思维,或再接二连三提问,直到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  相似文献   

13.
刘荧 《教师》2011,(4):18-18
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答案,哪一个更重要?许多人都会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说出这个答案的人,会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但是我不禁要问,难道教师的思考真的比学生的思考更有效吗?难道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真有绝对的自由吗?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哲学家,还是先看童话吧!或许你能从童话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校长靠什么治校?靠"管""卡""压"的权力?靠不可冒犯的权威?还是靠其他什么?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这两位教育家在校长任上用道德文化魅力治校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求职,是先选择地方还是选择单位?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对每个求职个体来说,求职的目标和价值观不同,选择的顺序就会不同。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许亚平在他的文章中多次举这样的例子:学生请教一道题目,指着题目说,"这个我不会做"。对此,他常常会这样"折腾"学生:"请不要看题,先把题目说给我听听。"学生不能脱稿说,一般都是照着题目读。"好,现在不看题目应该会说了,说来听听!""哦,我会了!"一溜烟走人。许老师这时笑着朝着学生背后喊上一句:"就这么走啦?以后有问题多读几遍再来啊!"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就课后问题让大家思考,很多学生立即打开手中五花八门的"讲析"、"详解"、"学习宝典"等资料,不让看偷看,甚至有"认真"的学生提前抄好了答案;若让大家思考资料中没有答案的问题,则学生不是一副与我无关的姿态,就是做好记录"标准答案"的准备;收缴学生作业检查,更多的学生答案雷同,而且"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①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②提问的设计随意性强,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胡乱跳跃。或在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  相似文献   

20.
谢秋英 《考试周刊》2010,(56):42-42
传统的课堂在导人新课以后,总是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活动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完全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一旦自己拿到一篇陌生的短文,头脑里却是一片混沌,因为他们失去了阅读思维的拐棍(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根本不知道这时该想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