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理论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交互作用,是主体性研究的深化,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尊重、协商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突出强调了区别于传统“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教师主体地位,认为民主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应该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3.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育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往往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不可能发挥,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很大的难度。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调控着学生和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  相似文献   

4.
“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以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教育作用为据提出的超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的浅显提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能够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表面的形式活动向“和谐与发展”的实践体验活动回归中回复到师生思维、思想与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的状态.通过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同构建构教育主体与教育资源的理解,实现教学内容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师生在和谐发展的课堂形态中实现各自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构筑和谐英语学习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6.
<正>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社会规范的代表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育关系,包括教学关系、道德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和资源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我国师生关系的历史决定了长期以来相互对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受压迫性,这种师生关系的哲学基础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后现代主义中的主体间性理论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了后现代视野下的主体间性教育观,它为对话式师生关系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对话以平等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以合作为途径,以情感为动力。当前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实现师生关系由对立向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校外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教师与学生是在共同的交往中完成教育与接受教育的任务。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交往的主体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王茜茜 《考试周刊》2011,(18):204-206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顺利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师与学生两大教育活动的主体要素入手,寻找出现代师生关系所面临的困境,并试图寻求重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现代教育应构建以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对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想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主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此,必须了解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和接受程度,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从而更好地协调师生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对本校和邻近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冷淡,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存在对立情绪,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融洽。一、调查结果分析互.老师讲课缺乏吸引力。有80…  相似文献   

12.
传统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视野中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利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理念被引入教育实践中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拥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师不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改造的对象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转变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产生于教育活动义维系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质量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为学生奠定好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是师生互尊互爱,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但是,调查表明,当前师生关系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改善。一、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1、冷漠化。即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缺乏,情感淡化,只是“你长我学”的简单职业关系。2紧张化。即教师专制、武断,学生有抵触、对抗情绪或行为,师生之间由教和学所维系的基本关系遭到破坏,形成对立…  相似文献   

14.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学生在互为主体中平等对话,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① 任何社会 ,只要有教育现象 ,就存在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既统一 ,又对立 ,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一在新的历史时期 ,师生关系具有以下一些显而易见的特点。民主性与双向性。在我国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关系 ,具有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在师生关系中 ,只有教师的“爱生情” ,才能赢…  相似文献   

16.
现代师生关系新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既统一 ,又对立 ,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本文主要从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功能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课改中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平等中的首席超越了主客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二者地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的现实交往中,平等中的首席是较难把握的,教师与学生互动过度或是教师过分看重"首席"之位都是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通过揭示主客体师生关系的内涵,厘清主客体师生关系的相关概念,为教师如何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提供现实的路径,为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18.
对话与理解——从后现代视角解读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对最基本的关系。但是,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师生关系长期受现代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理性主义的制约,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大量存在,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话和理解。而后现代思潮反对二元对立,为构建对话与理解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舒 《成才之路》2012,(35):66-66
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新型的师生关系错综复杂,产生师生教与学的疲惫,种种的不和谐因素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建立健康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和谐的师生情感,做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以达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20.
和谐师生关系是中职学校成功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受教育者(学生)消除对立意识后与教育者(教师)在心灵上的真正交融,他们的关系属于各自主体的对象化的审美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就是要用审美教育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保持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平衡性,成功地将学生的个体从自然的欲求状态过渡到理性的秩序状态,造就有创造性的学生个体,最终将师生关系由"他律"走向"自律",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